![]() ![]() |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5 |
作者:michilla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2 15:04:13 文章录入:michilla 责任编辑:蓝星 |
|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Michilla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掌握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学习课文运用神奇我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外貌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锃亮 甲胄 粲然 盎然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3、收集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3、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1、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2、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通过几个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形象? 明确:本文是从描写人物的面庞入手到描写人物的眼睛,同时探索人物的心灵。即面孔→眼睛(心灵)具体地说,1-5自然段刻画托翁的外貌特征(托尔斯泰的须发特点:多毛、浓密;面部轮廓、结构;面容表情;长相平庸;身材、言行及待客方式)6-9自然段描写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犀利的眼光;眼里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赞美眼睛,提示不幸)。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滞留、禁锢、尴尬、炽热、器宇、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广袤无垠、黯然失色。 (二)研讨课文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2、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眼睛。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