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9 |
作者:彭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9 22:42:1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敬畏自然》教学方案 深圳市翠园初中部 彭艳 一.教学目的: 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对待自然要转变理念:不要宣称什么“要征服自然”,应该是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3、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述观点。 能力:1、学习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 3、揣摩关键词语,体味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自然给人类的一切。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 关怀精神,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设想: 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的重点: 1. 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 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难点: 1.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2. 理解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和讨论点拔法并用。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 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集体探究: 1. 泛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提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关键语句是哪一段。 学生明确:课文第十一段。 2. 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 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结果往往导致自然被破坏,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三.精读课文:边读边看课件: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非典,禽流感…… 思考:1.人与自然的关系? 2.说出读了本文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确: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四.合作研究,把握文章结构。 1. 学生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 2.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小组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3. 全组共同讨论交流,教师指点。 五.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六.作业设计: 1. 画出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2. 再读课文,说说宇宙有哪些让我们敬畏的自然现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学生互解互答,并存疑。 2.一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并存疑。 3.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拔或解答。 二.研读赏析,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艺性。 1.体会语句运用的修辞,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井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理解: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同3) (5). 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反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7).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8).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理解:同7)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本文语言的形象性。 3.教师引申: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义的修辞手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难点探讨: 1. 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什么结论? 2. 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的深邃、高超的智慧? 3. “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4.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明确:见教学用书。 四.延伸扩展作业: 1. 积累词语,摘抄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 2.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读后感。 3.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办一期“人与宇宙之迷”的手抄报。 附: 板书设计 结构分析: 推 对比 拟人 (6—7)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关系 水 到 反问 渠 (8—10)宇宙的生命 成 结论(11)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