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8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9 22:38:3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大致内容 2、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后,自己观点的表达 教学设想: 学习充分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对文本的探讨与解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请大家一齐朗诵(背诵)。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著名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这里的庐山就是自然的代表,作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人不能全面了解自然。(“不识”) 为什么呢? 人在自然之中。(“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想象丰富的文学家眼里的世界,在以为科学家眼中,世界是怎样的呢? 二、进入新课,解析文本。(说明:主要是师生共同活动。)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一下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在该领域和其他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詹克明先生的《敬畏自然》。 (一) 我们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了解文本大致内容 2、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我知道,同学们已经作过认真的预习,想必,很有收获,对吧?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成果。 请大家认真思考后回答,作者在文中有哪些观点? 说明:1、学生可能回答不沾边或完全正确。 2、要求学生自己评定同学的回答,以调动积极性,形成共同认知。 3、老师以鼓励为主,引起并培养质疑的精神与品质。 参考:1、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 2、人类祖先与科学巨匠对自然充满真正敬畏。 3、自然的无限注定人类的有限“认识”,或说永远“无知”。 4、人类应该反省自己的认识、态度以及能力。 再说明:1、每一观点的提出,都需要用证据证明。 2、让找证据的学生大声朗读。 3、精彩处学生齐读,增强理解度与感染力。 (三) 大家自主评论作者的观点。(可形成小规模争论或辩论,看老师的引导能力) 1、 赞成?(客观公正的理解了大自然) 2、 否定?(淡化了人类为“万物之灵长”的精神,为一类人走向悲观消极提供了借口。) 3、 为什么?(视情况而师生评定) (四) 我们的学者,从这些方面(小观点)作了努力,为了完成对某一核心问题的阐述。 请认真思考:这以核心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文本的中心议题是什么呢? (参考:人对自然应该有正确的理解。或者文本首句。弹药引导进一步思考。) 说明:还是依靠学生。 三、总结文本。 今天我们学习了物理学家詹克明的《敬畏自然》,作者围绕着“人对自然应该有正确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先后表达了 1、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 2、人类祖先与科学巨匠对自然充满真正敬畏。 3、自然的无限注定人类的有限“认识”,或说永远“无知”。 4、人类应该反省自己的认识、态度以及能力。 等观点,让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新的看法。相信大家有不少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 四、观点陈述、自由表达。 你是怎样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视情况而定,可以当作家庭作文出现。) 五、全文总结语。 无知者无畏。面对自然,无论我们知道的自认为有多么的多,我们仍然是个懵懂的孩童,正因为如此詹克明先生才告戒我们要——敬畏自然。 让我们,再一次一齐朗诵苏轼的《题西林壁》,相信,有不同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 将第一节加上小标题。 2、 江自己的观点(指“四”),写成“随感”交上。 (济南十一中学 尹广学 2005-3-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