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听课文录音)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18)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9)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0)物以希为贵:物品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要求学生再默读课文,更加深刻地感受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本文的生字词和结构层次。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4)第3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1、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来解释?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但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以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
——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2、小结第一层次: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正面陪衬)。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1、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划出有关的句子。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
——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a、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b、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c、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d、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3、“我”打开藤野先生给“我”添改过的讲义时,既“吃惊”,又感到“不安”和“感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吃惊”的原因是先生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不安”的原因是讲义中错漏多,让先生费神。
——“感激”的原因是先生真诚地关心“我”的学习。
4、“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作者说“我”“太不用功”,有何用意?与“也很任性”相照应的语句是哪一句?
——其用意有两个:一指出出错所在;二反衬藤野先生认真负责。
——口头答应,心里却想。
5、朗读第17段,想想这三句话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包含了什么意思?
——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写的。
——包含了有三层意思:一指出错误所在;二体察出错原因,并说明道理;三作出示范,并提出要求。
6、文段中“使我很为难”的一件事是什么?它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
——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
——求实。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1、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中国是弱国……也不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议论。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极为愤慨的感情。
3、“也无怪他们疑惑”“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三句话中的“他们”分别指代什么人?
——(1)日本爱国青年。(2)看电影的日本学生。(3)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4、“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中的“这一声”指的是什么?“特别”“刺耳”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万岁!”
——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中的“那时那地”分别指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中“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了的意见”指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仙台求学时。讲堂里。
——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鲁迅认为要救国,在当时第一要紧的是唤起人们的觉悟,改变人们的精神,这就首推文艺了。
6、“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画线部分不能删去,其原因是什么?
——若删去,“我”便成了围观枪毙的中国人。
7、“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1、阅读32—35段,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学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原因是什么?
——“在我所认为我师……给我鼓励的一个”
2、作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从文中看,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
——一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二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3、第38段通过三件事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三件事分别是什么?
——(1)装订收藏先生改过的讲义。(2)悬挂先生的照片。(3)多写文章。
4、最后一句中的“良心发现”指什么?“正人君子”指什么?这四个字的引号表示什么?
——“良心发现”指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正人君子”指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
——表示讽刺、否定。
5、“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如何理解?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三、总结:
1、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其中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的原因——相识——相处——离别等交往过程——别后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到仙台途中的印象——对匿名信和电影事件的愤慨——弃医从文)。
2、从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看,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是个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
3、请归纳中心思想。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