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2 |
作者:罗春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12:58:1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的: 1、 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 顺畅朗读背诵 3、 积累文言词汇 4、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5、 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 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 熟读课文,弄清文意 1、 老师范读 2、 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多媒体打出) 粟su 夫fu 畔pan通“叛” 3、 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 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 5、 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 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 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 分析课文 1、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 2、 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连用两个论据论证。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 3、 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4、 孟子的这一说法有无道理呢?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因得人和而取胜的例子呢? 5、 小结:本文紧扣“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紧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给我们学习和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 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