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8 |
作者:宋红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0 21:38:5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献 给 母 亲 的 歌 宋红美 整体构思 “献给母亲的歌”是本学期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让爱插上翅膀》的一个案例,这是在学习了毕淑敏的《妈妈为什么打你》一文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亲情,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语文,完成一篇自己得意的习作。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母亲,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尊重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培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习写人记叙性文章的写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活动设计: (一)不尽的母爱 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 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5、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2、然后将你找到的内容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并为它们写上简明的文字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这一内容何处打动了你的心?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方面资料搜集展示的同时要求他们能朗读自己写下的文字说明,并对两方面都予以点评。 课堂精彩片断回放 【镜头一】学生朗读了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文章,师生先从朗读的各项要求给他进行了点评,然后他再朗读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简短说明:"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我母亲曾经打我的经历,当时和事后我一直都在心里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后来我看到这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我仿佛一下子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的母亲也一定如此吧。"我对他这段话的点评是,能由此及彼进行了联系,并真实地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体会到"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深沉母爱,实属不易。 【镜头三】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她说:"小时候,妈妈为了告诉我注满水后的热水瓶是危险的,她就把我领到热水瓶边,拔下盖子,拿起我的小手在冒热气的瓶口上轻轻一放,然后再对我说:‘热水瓶千万不要单独去碰,你瞧,它冒出来的烟已经这么烫人了,里面的热水更可怕。’从此,我记住了热水瓶碰不得。还有一次是在晚饭后,妈妈在匆忙地收拾桌子,我就坐在一旁喝可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故意将装可乐的杯子拿在手上晃来晃去。妈妈好几次提醒我要小心,不要把可乐洒在她刚买来的漂亮桌布上,可我就是不听。终于可乐和杯子一起落在了那块崭新的桌布上。妈妈一下子从厨房冲了出来,看了看桌布,又抬眼看着我。一段暴风骤雨肯定躲不过了,我以为。可妈妈只是用很冷静但却很严肃的口吻问我:‘你说妈妈是会选择桌布还是你?如果我现在很严厉地骂你,你一定会觉得委屈,这个家就剩你和我,我不希望咱们母女再产生什么矛盾,所以妈妈选择了你;但这件事你的确错了,所以惩罚你把这块桌布洗干净。’这就是我的妈妈,她用她包涵母爱的方式教育着我,让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怎样去面对和处理我将来遇到的事情。"这个学生的文章很真实很感人,她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并懂得用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去回应和体味这份母爱。同时她也能用具体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去传递这份情感。 1、可以这样进行组织安排:以"道不尽的母爱"中找到的信息和文字说明作为文章的开头,以"照片背后的母亲"和"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中的事例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注意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和详略的安排来写人物,以“报得三春晖”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来完成一篇记人的文章。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过程,需要同学们重新再创作。 2、根据提示1中的内容,可以写作日记、书信等不同的文章格式。在这个活动中,我旨在通过设计突出如何写人这类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指导。 其一、必须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其二、必须有事例作为文章的内容。其三、要运用语言、行动等描写来写人,同时这些描写还必须是个性化的。其四、在写人的文章中面对多个事例要懂得详略安排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其五、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需要加工修饰的部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