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新课程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诗词五首 | 
| 作者:郭佳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6 20:44:2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新课程七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诗  词  五  首 泸州七中 郭佳琴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使同学们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以及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背诗五首古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三、学习难点 深入感悟诗歌创设的意境。 四、学习准备 课前熟读五首古诗词,并查找每一个作者的代表作,为对比阅读、互相交流、扩大阅读面作准备。 五、学习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激思导学 活动任务:引发学习兴趣。 活动方法:由学生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活动时间:3分钟 活动步骤:学生课外查找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老师听(竞选)→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 活动二:朗读《迢迢牵牛星》 活动任务:自由朗读,品味诗情。(“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活动方法:听师范读,同桌互读,结合注释,组内交流理解诗意,全班齐读。 活动时间:8分钟 活动步骤: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评→结合注释,组内交流对诗意的理解→全班齐读(师适当而中肯地评价学生的朗读)。 活动三:感悟诗情,探究主题 任务:探究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活动方法:结合老师补充讲解的东西,学生分小组探究诗歌主题——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活动时间:6分钟 活动步骤:学生分小组探讨“本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代表发言→热烈争论的形成共识。 活动四:背诵诗歌,编演诗歌 活动任务:背诵诗歌,将此诗改编成故事,表演给同学们看。 活动方法:明确诗歌主题以后,反复朗读,背诵此诗。分小组改编古诗,分角色表演(要求:表演者必须能背此诗) 活动时间:12分钟 活动步骤: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分小组改编此诗→分角色准备(允许自由组合表演)→背诵此诗,表演故事。 [备注:我习惯于将“古诗五首”的第一首引导好,学扎实,然后让学生们依此类推,真正地自主学习其他各诗。不知道同仁们怎么看待这一方法?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皎皎            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荆门            不胜簪         锦衾             风掣红旗            路转溪桥忽见 2、填 写诗句 (1)迢迢牵牛星。                (2)                 ,札札弄机杼。 (3)盈盈一水间,           。 (4)            ,江入大荒流。 (5)月下飞天镜,            。 (6)           ,恨别鸟惊心。 (7)烽火连三月,              。 (8)忽如一夜春风来,             。 (9)              ,愁云惨淡万里凝。 (10)山回路转不见君,             。 (11)明月别枝惊鹊,              。 (12)             ,两三点雨山前。 课外练习 1、请写出至少三句有关写长江的诗句。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           ,           。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4、阅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表达了作者              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                。这首词中的“愁”与“春望”中的“愁”有什么不同。 5、阅读《约客》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这首诗写的什么季节?写了哪些景物? (2)你感觉诗中景物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 (3)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法,古诗中景物描写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很多,如            。 (4)诗中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诗的意境与《西江月》的意境有何异同?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