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课程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我爱这土地 |
作者:郭佳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6 20:36:4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新课程七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我 爱 这 土 地 泸州七中 郭佳琴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美,背诵本诗。 B、能理解本诗所用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领悟本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A、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之美,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B、课外查找资料,阅读补充的诗歌,深入理解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使自己的爱国热情得以点燃。 二、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通过感受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四、学习准备 课前查找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人民抵抗外侮的故事、作者艾青的生平简介及创作风格等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五、学习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安排 活动一、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 任务:观看录像、图片、资料,由学生的介绍导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方法: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录像、图片、资料,介绍时代背景。 (一个同学主讲,其他学生补充) 活动时间:5分钟 步骤:学生口语训练→展示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介绍时代背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活动二、明确感情基调,朗读品味诗情。 任务:能用正确的感情基调朗读诗歌。 方法:老师故意用温柔舒缓的语气范读,由学生讨论,找出准确的感情基调,组内互读,主动范读,大家有感情地齐读。 时间:5分钟 步骤:听老师范读→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内互读→个人范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活动三、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 任务: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方法: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怀?让学生思想的火花点亮所有学生思想的火花。 时间:6分钟 步骤:朗读、背诵→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思考归纳→生生互动,找准抒发的情怀及表达这一情感的诗句。 活动四、分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任务:明确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方法:学生们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讨论理解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时间:6分钟 步骤:小组讨论、记录→推选代表陈述→生生互动,达成共同的认识。 第二课时:主要是阅读补充材料,感受抗战时期诗人们炽热的爱国激情,欣赏能使诗歌感情得以升华的歌曲《祝福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运用意象表达感情来写一段诗歌。 [备注:各位同仁,只要你敢于放手,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天地是那么宽广,他们年轻的心灵闪现的火花是那么耀眼;只有你真正放手,你才会体会到这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来自学生、来自心灵、来自我们有意义的创新!] 积累与运用:(自我检测) 1、艾青,原名 ,浙江金华人,在狱中写成的著名诗作是《 》。他的主要作品有《 》、《 》等。 2、《我爱这土地》写于 ,当时的情况是 。 3、《我爱这土地》一诗的点睛之笔是 一句。 4、按原文填写诗句。 我也应该用 ; 的土地, 的河流, 的风, 的黎明…… 5、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照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 ,它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中,“土地”象征 ,“河流、风”象征 ,“黎明”象征 。 6、《我爱这土地》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假使我们不去打伏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伏,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我们的奴隶!” ①诗中“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敌人”和“我们”指的是谁? ②“看,这是奴隶!”,包含了什么意味?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