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 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汉代的学者分别把它们称为“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的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朱熹解释说: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欣赏: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位男子写给她心中思慕的女子的情诗。他的本意是要对这位姑娘说:“美丽善良的姑娘啊,你正是我渴求的好伴侣。”可是他先说的却是:“可爱的水鸟发出‘关关’的鸣叫声,双双站立在河洲之上。”这种写作方式就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的第二章表达了他因为对那位姑娘过分思念以至于深夜不寐,在相思的煎熬下辗转反侧,既真实诚恳又生动形象。诗的第三章描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妙梦想,他和深爱的姑娘结了婚,心中充溢着幸福与满足,他要为演奏各种乐器,用动听的音乐来让她心旷神怡、容光焕发。这首诗可以称之为“千古情歌之祖”,它真实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那种甜蜜的焦虑、充满梦想的心情,以及要为对方的快乐奉献一切的最深情的善意。与后代诗歌不同的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全都是明白显露的,怎么想就怎么说,从来不加掩饰。后代的爱情诗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欲说还休。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百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欣赏: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与《关睢》相比这一首诗意更加浓郁,意境更加优美,而情绪也更加复杂,更加扑朔迷离。如果《关睢》中男子的心情基本是大胆、自信,对所爱的姑娘志在必得的话,《蒹葭》中的男子则是没有自信、犹豫徘徊,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得对方的爱情。《关睢》中的男子心思单纯,质朴,坚信自己将来一定能得到心爱的姑娘,似乎从未想到过失恋的痛苦,而《蒹葭》中的男子则充满忧郁、伤感,似乎预感到自己的爱情一定会像漫漫长途中的跋涉一样充满痛苦的煎熬。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在水一方”的女子对于他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注定要经历一场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的爱情。深秋的早晨,河边那大片芦苇已经有些萧瑟了,苇丛上迷漫着淡蓝色的雾气,清冷的白露顺着芦苇的叶片悄无声息地滑落……诗人用这样的风景烘托出男人那忧伤、凄清而又迷离的心境,可以说是后代那些扑朔迷离的、伤感的爱情诗的开山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