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想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2 10:09: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26.珍珠鸟 〖“反差式”教学设想〗 课堂截然分为两个板块,前半部分纯粹审美,体味“美好”与“信赖”。后半部分转入反思:“美好”的前提是什么?“信赖”的基础是什么?审美与反思形成课堂的巨大落差,陶醉中突然的惊醒和震愕,是本课时追求的效果。 1. 速读全文,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幻灯·问题】 2. 思考:〖一生朗读⑧—⒃节〗 【幻灯·问题】 ①是谁和谁的信赖? ②小鸟对“我”的信赖体现在哪个方面?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③“我”与小鸟的亲密接触中,有哪四个“不”字? ④最终达到了一种怎样美好的境界? ①人—小鸟 3. ②笼子四周 →书桌 →稿纸、笔尖 →肩上 【板书】 ③不管 → 不去伤害 →不动声色 →不觉停了【板书】 ④“睡着了……” 〖女生轻声朗读第⒁节〗 4. 多么美好的境界!多么可爱的小鸟! 它长得什么模样?它的家是怎么样的? 5. ①看P198页插图,这里是它的家吗?鸟儿真正的家在哪里?【幻灯·落日飞鸟】 ②什么是现实的人与鸟的关系? 【幻灯·西溪湿地被焚】 【幻灯·系列图片】 6.“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种“信赖”以什么为基础? →究竟有没有“信赖”?〖奴隶的信赖〗 7.重读课文,体味文中的鸟的悲剧(被囚禁而不自知),与人的悲剧(作恶而不自知) 【幻灯·天空和田野】 附板书: 珍 人 → 信赖 ← 鸟 珠 不管 笼子四周 鸟 不去伤害 书桌 冯 不动声色 稿纸、笔尖 骥 不觉停了 肩上 [睡着了]→美好的境界 才 27.斑羚飞渡 〖“反差式”教学设想·之二〗 本文与上一课如出一辙。依样画葫芦,课堂设计还是由“溪流”到“瀑布”,让人直坠而下,在跌落的惊愕中,出现紧张的空白和顿时的领悟。 〖附录几个问题〗 ①作者爱羚羊吗? ②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文字是哪一段? ③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出现几次?分别有什么作用? ④是谁把这群可爱的羚羊逼到了生命的绝境? ⑤“斑羚飞渡”时,“我们”在干什么? ⑥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⑦再次思考:作者真的爱羚羊吗? 〖一言以蔽之〗 回归至鲁迅——“看客”意象,将惨烈与痛苦审美化,在麻木中自我蒙蔽。以此来看,无论是旧文人花鸟鱼虫式的雅致,还是新猎手目瞪口呆式的惊讶,都可归结为麻木和残忍:《珍珠鸟》——欣赏囚禁,《斑羚飞渡》——欣赏谋杀。 〖推荐书目〗 ①[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3.00元 ②[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3.50元 ③《中学人文读本·人与自然》王丽,丁东 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4.00元 ④林贤治《时代与文学的肖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12.50元 ⑤《科学家的证言——读〈最后的熊猫〉》, 萧雪慧《独钓寒江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15.00元 28.华南虎 1.思考课后练习一、二,穿插反复朗读。 2.比较阅读《华南虎》、BLACK《老虎》与以下四首作品,谈谈异同。 豹——在巴黎植物园 [奥]里尔克 冯至 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老虎的金黄 [阿根廷]博尔赫斯 陈众议译 我一次次地面对 那孟加拉虎的雄姿 直到傍晚披上金色; 凝望着它,在铁笼里咆哮往返, 全然不顾樊篱的禁阻。 世上还会有别的黄色, 那是宙斯的金属, 每隔九夜变化出相同的指环, 永永远远,循环不绝。 逝者如斯, 其他颜色弃我而去, 惟有朦胧的光明、模糊的黑暗 和那原始的金黄。 哦,夕阳;哦,老虎, 神话、史诗的辉煌。 哦,可爱的金黄: 是光线,是毛发, 我梦想用渴望的手将它抚摩。 疯狗——致奢谈人权的人们 食指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野 兽 黄翔 我是一只被追捕的野兽 我是一只刚捕获的野兽 我是被野兽践踏的野兽 我是践踏野兽的野兽 我的年代扑倒我 斜乜着眼睛 把脚踏在我的鼻梁架上 撕着 咬着 啃着 直啃到仅仅剩下我的骨头 即使我只仅仅剩下一根骨头 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 29.马 〖补充阅读〗 庄子·外篇·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hé咬)草饮水,翘(举起)足而陆(跳跃),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高台)路(大)寝(眠卧之床塌),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烧铁以烁毛)之,剔(剪马毛)之,刻(削马蹄)之,雒(luò印烙)之。连之以羁(马笼头)絷(zhí用绳索拴住马蹄),编之以皁(zào马槽)栈(牲畜棚、栅栏),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马奔驰)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马口中长衔)饰之患,而后有鞭(带皮曰鞭)筴(同“策”,无皮曰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zhí制陶用的粘土)。”圆者中规(圆规),方者中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取直的墨线)。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然且(犹而,还)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舞马的悲剧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载:唐开元中,教舞马四百蹄,衣以文绣,饰以珠玉,和鸾金勒,星粲雾驳,俯仰赴节,曲尽其妙。每舞,藉以巨榻。杜诗云:“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初,明皇命五方小儿,分曹斗鸡,胜者缠以锦缎。舞马则藉之以榻耳。禄山之乱,散徒四方。魏博田承嗣一日享军,乐作而马舞不休,以为妖而杀之,后人嗟其不遇。颜太初曰:“引重致远,马之职也。变其性而为倡优,其谓之妖而死也,宜矣。”马本畜类,移易性情,尚且为人所不齿;高贵如人,一旦为取媚而更易性情,当不为畜类所笑乎?慎之慎之。 政治家看到艺术之马,就在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它套到满载他的政治重荷的大车上去。 ——[苏]米·普里什文《艺术之马》 《论语》中的马 金克木 科学,技术,是一?是二?自然,人事,孰重?孰轻?忽然想到了马。 马有过辉煌时代。马曾经在亚洲东西南北纵横驰骤。印度的最古文献《吠陀》中歌颂马。印度大史诗《摩河婆罗多》中的最大祭祀是“马祭”,由王族武士举行。中国史书称赞中亚大宛的名马。在台湾大学创建考古人类学系的李济教授说过,不仅有丝绸之路,还有彩陶之路。我想应该还有横贯亚洲的名副其实的上古“马路”…… 马的特长在于其力度和速度。发现这一点不难,驯服野马为人所用就不容易。认识力度、速度以及效率的意义而加以推广,那就是文化思想的发展,不是任何人、民族、国家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了。把马作为交通工具也是发挥马的作用。但若只供贵族官僚摆架子显身份,不能广为平民百姓所用,那就是把马当作装饰品了。马不是文化。用马和识马是文化…… “白马非马”不是我们的两千几百年前的老前辈就知道了吗?发挥了什么实际作用?庄子观察到了浮力现象。阿基米得也发现了浮力。两人的想法,或者说思维的线路,大不相同。船和航运的发展不是他们的功劳,那是技术。 不妨看看《论语》这部古书里的孔子是怎么认识马和看待马的。 东周“春秋”正是马车的辉煌时代。《论语》里是用“千乘之国”表示富强的诸侯国家的。那就是有一千辆上下的车子。每车用四匹马驾驶,称为“驷”。“百乘之家”那就是次诸侯一等的大夫的属地,称为“家”,不称为国。至于“万乘之国”,那是到战国的《孟子》里才有。《老子》里出现过一次。“乘”,马车,战车,是富和强的标志,好比几十年前讲钢产量。《论语》里讲这些“乘”以及“大车”、“小车”、“兵车”、“御”车的不算,“司马牛”、“巫马期”是人名,也不算,此外提到“马”的有八处,试检查一下。 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把马当做牲畜,和狗一样。 二、“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这里说的是作为家产的马车。放弃了,自己出国。 三、“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四、“乘肥马,衣轻裘。”这都仍是作为用品,产业。 五、“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个故事,《左传》里有。《公羊传》、《谷梁传》里没有。打败了往回跑。跑在后面的叫做“殿”,即“断后”,保护本军,挡住追军,是立了一功。这位孟之反自己说,不是立功,是马跑不快,打了马一鞭子。这一次齐鲁之战,孔子的学生冉求、樊迟都参加了。孔子称赞败将有道德,“不伐”,不夸耀自己,不吹牛。实际上,马是冤枉的。孟之反是说假话。这里的驾战车的马是作战工具。 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是别人记孔子言行的话。马棚起火烧了。孔子上朝回来,问人有没有受伤的,不问马。朱熹的注说,孔子不是不爱马,但更看重人,来不及问马。又说是“贵人贱畜,理当如此。”这里还是把马当作家畜、家产看待。孔子上朝、退朝必定乘车,因为他说过,做官当大夫的“不可徒行”,自己不能徒步走路。看来他上朝退朝驾车的马不在马棚里,安然无恙。厩里不知还有几匹马,伤了,跑了,当然没有人重要。 七、“有马者借人乘之。”这还是认马为家产,工具。“借人”是借给别人。 八、“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这里的马仍是作为家产。“千驷”照说有四千匹马,就算是夸大,实际上也不会少。然而无德,所以无名可称。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淄出土的殉马坑里有几百具排列整齐的马尸骨,据说就是齐景公墓,可见这里说的是事实。但这里有问题。有“千驷”就是“千乘之国”。马大批殉葬,战车谁拉,岂不要报废?齐景公死了,继承人怎么肯做这种伤损国力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孔子讲的是“驷”,不是“乘”,可见这些马不是战马,大概是宠物。所以王爷一死,后人就不肯花费草料养只供观赏的废物了。 《论语》里孔子讲到马,没有一处注意到马本身,只把它当作一件东西,不提马的特点…… 30.狼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课后练习二) 二.问题设计 1.屠夫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杀狼? 2.投骨的办法好不好? 3.如果你是屠夫你会采用什么办法? 4.狼的狡诈体现在哪里? 5.屠夫的聪明表现在哪里? 6.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写得最有力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眈眈相向)(意暇甚) 7.你认为这篇文章是事实还是寓言,为什么? 8.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缀行→ 止,至→ 并驱→ 眈眈→ 径去、犬坐 →(隧入以攻,诱敌) 开端 发展 发展 高潮 遇狼—惧狼—御狼—劈狼 三.讲故事 〖补充阅读〗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 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 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shàn)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单元推荐影片〗
DVD《微观世界》/(《点虫虫》) 雅克贝汉的作品《微观世界》(又名《点虫虫》)一部匪夷所思的记录影片,前后筹备拍摄用了15年方告完结,最后的1个小时成品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不可思议,其影像质量的光泽感与透明度令人绝倒。而自然界中最细微的呢喃声也一一在影片中得到再现,音乐更是极为精妙,配合影片的画面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任何一个自诩为影迷的人都绝不应错过这部作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