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因势利导不 突出重点——《背影》导读散记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8:15:0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朱自清《背影》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是一篇叙写实事、抒发真情的优秀散文。半个多世纪来,一直被选为中学教材,为广大学生所喜爱。文章用朴素、精洁的语言,表达了亲子之间深挚的爱和作者在那个时代的心境与感受,给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

  今天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据我了解有以下几个难点:课文在语言上,夹入了一些文言词句,用了一些在新社会已不使用的词;文章有几处提到时间,却又未具体指明,对文章说来虽然无关紧要,但对初中学生初学记叙文说来,弄清时间要素却是必要的;刻画人物形象,一般都要注意面部的神态表情,尤其是眼睛,而本文却突出背影,这是怎么回事?既然以写背影为题,为何在开头结尾又花费那么多笔墨,是不是太“散”了?怎样理解和正确对待父子、亲人之间的这种情谊,等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帮助他们弄清了这些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的要求。

  有必要先让同学了解一下作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历:

朱自清

  1898年 一岁 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来全家搬往扬州。

  1917年 二○岁 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冬,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

  1921年 二四岁 北京大学毕业。在浙江温州十中、宁波四中、上虞春晖中学教书。1923年在宁波四中教书时,暑假回扬州探亲。

  1925年 二八岁 在北京清华大学教书,写作《背影》。

  1948年 五一岁 逝世。反对美帝侵华政策,宁愿饿死,不吃“救济粮”。

  要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文、领会课文。可以围绕以上要求,提出思考题,供同学边读边想,帮助同学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加深理解。阅读前可作下列提示:(一)作者是怎样描写背影的?一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写法与内心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二)课文中有几处提到时间和年龄,如第一小节“已二年余”,第二小节“那年冬天”,第四小节“我那年已二十岁”,第七小节“近几年”、“最近两年”等等,你能参照作者介绍加以具体说明吗?(三)文章中最感人的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作者并以背影为题目;但是,如果只写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背影,不在前面铺垫,后面回忆,读起来又会感到怎样,为什么?(四)试将课文中的文言词句换成现代语,要求能说清原意,语言通顺。

  在同学阅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在研讨中教师有重点地引导和讲解,帮助解疑辨惑,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在阅读、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突出下列重点:

(一)课文中所提到的时间问题:

  第一小节的“二年余”是指一九二三年暑假回乡探亲至一九二五年在北京收到父亲的信,怀念父亲,写作《背影》的一段时间;第二小节的“那年冬天”,是指一九一七年冬天;第四小节的“我那年已二十岁”,“那年”也指一九一七年;第七小节的“近几年来”,当指一九二一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最近两年”与第一小节“二年”所指时间相同,即一九二三至一九二五年。以上这些时间,同学大都可以对照作者介绍,自己推算出来。这虽是一件小事,也是指导同学掌握一种依据一定资料来进行推导的学习方法。

(二)背影是文章的题目和重点,也是全文的线索。

  文章中一共三次描写背影:第一次看到的是父亲买桔子过铁道时的背影,这是一个动作性很强、感情内容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在描写中,突出了父亲肥胖臃肿,步履蹒跚,上下不便,行动艰难,写得十分精细。父亲如此努力,竟把买桔子这样一件细小的事当作神圣的使命来执行,足见对儿子的爱在他心目中所处的显著地位。儿子看到了这种情景,特别在看到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时,自然会想起他“祸不单行”的处境,就更会感动得很快地流下泪来。在这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父亲的神态、表情,没有丝毫的夸张和渲染,也没有用环境描写来陪衬与烘托,只是把父亲的一举一动平实地叙写出来,就显得字字是情,句句有泪,使人感动得久久难忘。这不仅仅是作者手法的高超,也是深情的表露,使读者倍受感染。第二次写背影是在父亲离开车站,“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用的虽是简笔,但能趁热打铁,再打一锤,并把这种象征着父亲的背影,与别绪离情交错在一起,就更是深情脉脉,感人肺腑。第三次写背影是在分别两年之后,这时作者也已当上了父亲,并且经受了为生活而忙碌的艰难与辛苦,想起了父亲和家境一日不如一日,而惦记之情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对父亲的殷切怀念和自己的心境与感受交织在一起,也就成了写作《背影》的契机。由此可见,文章一开头就点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不只是从写文章的角度起到点题的作用,其实也是作用真实感情的表露。

(三)开头、结尾的铺垫对突出背影所起的作用,要作必要的分析、研究。

  有些同学起初认为开头的部分份量太大了,显得有些松散。我引导他们设想把奔丧、送子过江等琐细的情节削减,专读有关背影的描写,那会有什么感觉。结果有些同学就感到父亲那么肥胖,在月台上爬上爬下,觉得滑稽可笑,就不能正确而深刻地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背影之所以能成为感情爆发的高潮,正是由于前面的铺垫,揭示了这一特定的背景。由于父亲在这种“祸不单行”的背景下,宁愿搁下头等重要的谋事任务,亲自去送儿子过江。他本已托过“一个熟识的茶房”陪同,而且嘱咐再三,“甚是仔细”,可是还是怕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送。其实儿子那时已经二十岁了,而且他所不能放心的又都是一些琐细的小事,甚至连儿子也暗笑他“迂”,觉得他“不漂亮”。可是在父亲看来责犹未尽,这种矛盾正是强化父爱的无比深挚。正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有了充分的蓄势,所以背影的场面一出现,内心蕴郁的感情就立刻爆发出来,背影便成了伟大的父爱的象征。如果没有这种铺垫和蓄势,就不可能把这种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最后的一段,因为作者有了亲身的体验,认识与感受更深刻了,有了这一回澜,文章的情味就更为浓郁,所表达的亲子之爱的主题就更为深刻了。我们在粗读时,似觉有些松散,反复揣摩之后,就感到这正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色,也是作者写作技巧高超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四)理解并学习文章的语言。

  一是文言语句,可以由同学在阅读时根据课文注解和查字典,试着用现代汉语来替换,但估计同学是难以胜任的,可以在指导阅读和交流中帮助同学解疑辨惑,弄清文章的意思。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今天就不必去学习他在作文中夹入文言语句了。有些旧社会常用的词语,如“变卖典质”、“茶房”、“脚夫”、“小费”“差使”之类,有的课文已有注解,没有注解的也只需说明一下同学就能明白,不必牵扯过多。二是作者简洁朴素的语风格,要在阅读中体会和学习。文章中除了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例如父亲说的话,一共只有五句,看上去都是极为平常的家常话,却表现出一往情深。如在离别时,父亲说“到那边来信”,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慈爱,是最后的叮咛嘱咐,蕴涵着父亲牵肠挂肚的万种深情,显出作者语言提炼上的功夫。这种平实质朴表现力很强的语言,很值得学习。

(五)应该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这种亲属间的深厚的情谊。

  亲属之间“尊长爱幼”的深切情谊,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是值得珍视的;但是,不能把这种感情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这种爱是服从于国家、民族的利益的。当国家、民族遭受到侵犯,出现了危机时,许多英雄志士毅然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去捍卫祖国,不惜牺牲,岳飞、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黄继光、邱少云等无不如此。在建设中同样有许多学者、专家,放弃优越的条件,从国外回来,到沿海到内地艰若的环境去工作,李四光、钱学森等无不如此。他们都是把爱国家、爱民族放在第一位。朱自清也是这样,尽管他在写作《背影》的时候,小资产阶级的气息浓厚,思想比较狭窄,感情相当脆弱,但后来在民主革命的斗争中,他严格进行思想锻炼,终于坚强起来。一九四八年他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不顾一身重病和家庭困难,宁愿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高尚 民族气节。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不但要学习朱自清的作文,更要学习他的为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首先考虑到国家、民族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指导同学阅读《背影》,既要放开手脚让同学自己去多读、多思、多议,也要估计到同学的实际困难,作必要的引导、辅助和讲解,使他们能顺利地学好这篇课文。例如关于作者介绍、毛主席对朱自清的评价,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对怎样看待亲属之情,开展了讨论。在写作方面也可以借鉴课文作一些仿写练习,如写老师、父亲等人的侧影,表现出他们的勤恳而有毅力;写母亲、祖母的动作性很强的特写镜头,表现他们的勤伶和慈祥等等。

  这里所提供的只是一些导读的内容,在形式方面虽然也作了一点提示,但在教学时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妥善安排。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