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背影》教学问答
作者:朱金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8:14:3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问:朱自清的《背影》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里边讲的事情又发生在那一年?作品的时代背景怎样呢?

  答:《背影》的篇末注明:“十月在北京”。哪一年的十月呢?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朱自清文集》(一),开明书店1953年版)把它系于一九二七年,实际这是错的。《背影》发表在《文学周报》第200期(1925年11月22日出版),收在散文集《背影》(1928年开明书店版)中。它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二五年十月,那时作者刚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

  《背影》是纪实之作,篇中的时间和事情都是真实的,可以与作者的经历相印证。朱自清一九一六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那年十九岁。一九一七年冬天,他的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交卸,他从北京到徐州,跟父亲奔丧回家。《背影》中所写,正是这时的事,“那年冬天”,“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都是写实的,一九二○五月,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暑假后开始了中学国文教师的生活,有五年之久。一九二三年,到了温州,任十中国文都员,那年暑假曾回扬州家中。后来曾在宁波四中和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直到一九二五年八月来清华任教,没有再回过扬州。所以《背影》中有“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近两年的不见”等话,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文章末尾,有“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的话,父亲这信是作者到北京后,八月至十月间收到的,这信使作者大为感动,是写作《背影》的契机。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旧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问:《背影》已长期不选做中学教材了,为什么现在又收入了语文课文?它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到底怎样?

  答:《背影》一文,过去长期做中学教材,曾产生过很大影响。李广田先生说:“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他还引了天津一位中学老师的话说:“……跑到外边,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有一个并且惊叹着对我说:‘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看了小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自己竟无言地落下泪来。”(均见《最完整的人格》)

  这样一篇影响深远的散文,解放初也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后来发生了争议,有人认为《背影》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够健康,虽然意见并不一致,但得出的结论是:“《背影》已经失掉意义了”,它“不应该选做教材”。于是《背影》被从课本中抽掉,长期不再做教材使用。我认为,过去的结论未免简单化了,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现在选入语文课本,是合适的,它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具有典范性,适于做教材。

  那么,到底《背影》的思想和感情怎样呢?我认为它的思想是健康的,感情是真实而质朴的。作者通过描写父亲送别的种种细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所写虽然是八年前的往事,但抒发了自己那怀念和感激之情。在《背影》中,作者所集中抒写全力讴歌的,是父子间的天伦之情。

  作者写得那么细腻真实。年已二十,在北京读书,奔丧回家后,父亲却处处把他当成小孩子。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境很凄惨,而父亲却那么慈爱,处处安慰他,照顾他,体贴他。尤其是送他北上时,亲自送到车站,找脚夫、拣坐位,更是细致入微,特别是买桔子的场面,能使人泪下。在琐细的小事中,流露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

  作者从回忆的角度记写,更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行文中,有不少自责的笔墨。八年前,那么多事他不理解,父亲的体贴、关怀、爱护,他却认为不漂亮,把那些自作聪明处,却认为是体面、漂亮的。八年后,自己也做了父亲,才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心,于往事回忆中,蕴蓄了一段深情,有感人的力量。

  《背影》是通过叙述来抒情的,由于抒情深挚,感染力强,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它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了。今天读起来,会感到调子过于低沉,感情过于纤细缠绵。这怕是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关,也与时代有关,对于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品,我们只能把它放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论,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苛求它。并且,作者描写的是特定场合的父子离别,歌颂的是父子间的纯真的感情,所以,文章的情调是自然健康的。当然,时代已前进了半个多世纪了,文中抒发的感情,与我们的时代精神有较大的距离,我们的中学生,只能正确地去认识它,却决不能简单地效法它。在进行教学时,要正确评价、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背影》的思想感情有正确的认识。

  问:在写法上《背影》有什么特点?分析散文人们常提到意境,这篇如何呢?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现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作者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而且说明这篇散文是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我们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处。一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问:《背影》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这篇散文的文字,可用简约二字概括。“五四”时期的作家,往往受过旧学的熏陶,朱自清也不例外,他们的文字往往比较简约。《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字,表情达意却很丰富,行文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文字的简约是值得学习的。

  写送别的一幕,有四处记写父亲的话,而且都只短短一句。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不是送别的前后,父亲只讲了这么短短的四句,而是表现了作者笔墨的经济。这四句普通的话,已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心情,流露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情。作者抓住典型的话,以少胜多,足以现现父亲那体贴、爱怜、依依不舍的心情。作者为了文字的简约,轻易不使用对话,这样可以突出父亲那几句话的作用,也可大大节省篇幅。有些地方,作者把对话用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诸如:“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如果把这些换成对话,当然也可以,那文字可就长多了。尽量少用对话,文字就能简约。

  在文章中,作者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笔墨却一详一略,文字简约,也更见含蓄的力量。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用详写,把那一举一动都写出,再现当时情景;而父子分别时的背影,则略写,一句就带过了。“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同时,父亲的“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和叮咛的话语,已经把那种对儿子爱护、关心和不忍分离的心情,那种为生活奔波的辛酸,表现出来了。作者文字简约,寥寥几笔,却能深沉含蓄。

  《背影》开头简结,结尾收束得体,也表现了文字的简约。文章是用回忆的口气叙述的,开头只有一句便转入往事的记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这个开头,非常利索,只一句就引领了全文,并且交代了叙事的角度和作者的立足点。如果先用上大段文字,再转入“那年冬天,……”这种写法也是常见的,但文字就要多多了。结尾用这样的文字:“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照应了开头和文中的背影,也点了文题,很简洁地结束全文。朱自清的《背影》,用简约的文字,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问: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怎样看待《背影》呢?

  答:一般来讲,一篇短文是很难在文学史上提到的。《背影》则不同,它是朱自清的代表作。朱先生是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散文的成就却更为突出。人们提到朱自清的散文,总不会忘记《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是清新雋永的。郁达夫先生在总结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下)》)。这个高度的评价,朱自清是当之无愧的。朱先生的散文,从风格上看,也是多样性的。如果用《背影》和同属早期散文的《荷塘月色》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在风格上的不同。《背影》不重修辞,是以情真意切见长,用语不免有文言的成分,但文字是自然朴实的。可以说,《背影》代表了朱自清散文风格的一个方面,它在文学史上是可以称道的。

  在散文领域里,朱自清的成就是比较高的。杨振声认为,他的散文是“文如其人”的典范,评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这话很深刻,很有见地,抓住了朱自清做人和作文的特点,从风格论到人格,评论的眼光既高,又是老朋友的由衷之言。我们读《背影》,了解它的成就,可以从这话里去体会和揣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