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背影》分析
作者:兰少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8:14: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朱自清(1894—1948),字佩弦,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原籍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他早期即从事新诗及散文的创作,出版的诗集有《踪迹》(1924)、散文集《背影》(1928)。他的散文写景抒情细致委婉,结构缜密简明,语言清新干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都是他的代表作。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出版的散文集有《欧游杂记》(1934)、《伦敦杂记》(1943)。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迁往西南,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的推动下,朱自清对国民党卖国投降的反共反人民的种种倒行逆施的罪行,逐步提高了认识,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10月,他虽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仍拒绝接受当年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的“救济”物资,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内战的坚定精神。

  《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抒情散文。题目用“背影”二字,即借父亲的背影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引起了对父亲慈爱之情的回忆。

  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深深留在记忆里,使“我最不能忘记”呢?作者没有直接就告诉读者。一句话点题之后,先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然后才委婉曲折地采取倒叙、铺垫、穿插的手法,围绕父爱这个题旨慢慢地把“背影”引出来,行文细密、真切,读者读后不由得不与作者一样,对那“背影”也“最不能忘记”了。文章有这样的效果,就叫做感人至深。

  “背影”是事情发生后两年追忆的。事情得从头说起,所以用倒叙笔法。

  “那年冬天”,也就是两年多以前的冬天。这个冬天,“我”家真是不幸:“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样一开头,就给“背影”渲染了令人悲伤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父亲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简单的、平静的话,其实是把忧伤压抑住了, 在儿子面前强作平静的样子,给儿子以抚慰。这些说明父亲是慈爱、忠直、善良的。这一段写出了父亲的品德。以后父亲的所有言行都是这种品德的具体表现。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叙写家中陷入窘境,“光景很是惨谈”。这里明明告诉我们,这位父亲真的是故作平静,他正在承担着生活的沉重担子,但却不愿儿子为此而有思想上的负担,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所以丧事完毕,又和儿子同行,“要到南京谋事”,好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那样:既不流露哀伤,也无犹疑之状。其实他内心里是非常悲痛的,不过作为长者,不忍在晚辈面前有所表现罢了。这样写是合情合理的。总之,前面两段写得简明扼要,文字不多,但父亲为人,对待生活中出现不幸时的态度,已在儿子的心坎上打上难忘的烙印。这就为“背影”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下三段具体写父子二人进火车站前后的情形:进站前、进站上车、告别,逐一写来,条理分明,所写事件都是选择最有特征性的,最能表现父亲慈爱的,给儿子印象很深的,而且是一件比一件令人难忘。

  先看进站前。“本已说定不送我”,并且已“再三嘱咐茶房”,又“甚是仔细”,但“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里把父亲为儿子的安全而费心的言行写得多么细致。父亲思前想后,反复考虑,由不送,到踌躇,到决定送,文章起伏跌宕,写得真实极了。整段叙说父亲的决定,都是用间接叙述手法,只有末了用父亲的一句话来收束。这句话很有份量,它说明父亲所以改变原先的决定,从只是“怕茶房不妥贴”到肯定“他们去不好”,担心逐渐加重,主意也一步一步坚决。这段文字很精炼,省了多少闲笔墨!拿对话来说,事实上就不少:“本已说定不送我”,这里有对话;“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更有对话;“我再三劝他不必去”,对话也不会少。而作者都省略不写。只选用了父亲的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已能烘托出父亲的内心情感,这是写作上的精炼原则。

  再看进站上车。父亲的表现全是用叙述手法,没有任何对话,重点写了他的两个行动:同脚夫讲价钱和给儿子拣定座位。“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这一笔内涵是很丰富的。“我”“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总算见过了些世面,看到父亲讨价还价,感到有些不那么大方,所以觉得父亲未免有点寒酸、土气了。于是“非自己插话不可”。这的确“是聪明过分”了。父亲一方面手头已不宽裕了,怎能不精打细算?一方面父亲还是有生活经验的,不能随便给人占便宜。在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并非都是真心相见的。这能怪父亲“说话不漂亮么”?儿子太不理解父亲了:父亲处在窘境中,他只能那样。这是一件事。“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这是第二件事。进了车厢,父亲的关怀备至,真是到了极点:“给我拣定”椅子,而且是“靠车门的”,“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可以说,应该做的,父亲都做了;应该交代的,父亲都说了,而且看他的所做所说,是那样的平静、自然,处处给儿子温暖体贴,尽了父亲的责任。这是够儿子永不忘怀的了!

  “爸爸,你去吧。”是的,到这地步父子是应该分手了。不料,“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对儿子满怀慈爱的感情仿佛总是表达不完似的,做完这件事又想到那件事。作者不再作一般的、简略的叙述,而是倾泻了内心的感激之情,以最饱满的笔墨,精雕细琢地把父亲买橘子的一举一动,活灵活现描写出来。作者观察之仔细,手法之高明,感情之丰富,令人叹服。

  你看父亲如何来往横过铁道的吧;先写父亲的穿戴和走路的步法。这是一个年迈、体力不佳,不辞劳累的老人。“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对他来说多么不容易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爬上月台去的动作。背向着车厢,所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一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因为流泪,拭泪,又不敢抬起头来,“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所以没注意父亲在月台上是如何买橘子的。等到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走回来。又是一个下月台的动作:“他先把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写得多么真切!只有行走不便的老人才是这样的动作。回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衣上的泥土”,这个细节是不能不写上的。爬了两次月台,衣服哪能不沾上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则是从父亲的动作推想出来的心情状态,推想得真实可信。作为一个父亲,给儿子做完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之后,那有不“心里很轻松”的呢?所以写得也合情合理。至此父亲真的可以走了。但还是“过一会”才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过一会”,是父亲最难受的时刻了,但因为父亲总是表现平静,自然不会有什么难分难舍的动作,千言万语,只有一句:“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又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眼前出现了第二次“背影”,也流了第二次眼泪。这两次“背影”都是不寻常的,是父子情、父子爱的最浓缩的结晶。这感情的结晶的光,把先前自己以为“聪明”,笑父亲“说话不漂亮”,说他“迂”的淡淡情怀驱散净尽。父亲的背影永远留在心间,真正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呵!

  前面写了父亲的背影给儿子的感受的经过,步步深入,使父爱的表现达到了高峰。最后一段,笔锋一转,又回到写这篇文章时的感受,这就同开头连接起来。所以最后一段也是不能不写的。因为父亲的“背影”既然是“最不能忘记的”,那么父亲现在怎么样了呢?作者不能不想,读者不会不问。所以,从现在想起过去,从过去想到现在,贯串着对父爱的怀念和赞美的主线,叙写的范围跨越了时、空,而感情深厚如一,可见“背影”之难忘如此。最后一段开头,刚写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的眼下情况,忽又插入一笔写父亲的过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紧接着是:“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这两笔不仅是写父亲,而且指向社会现实,意思十分深刻:在半封建半殖民的旧社会里,正直、安分的人,即使努力奋斗,愿意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还是很难避免“老境”“颓唐”的。本文中的父亲,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作者想到这些,能不无限感叹、更增思念?何况父亲在这风烛残年之际,虽然由于环境窘迫,“触目伤怀”;家庭琐事,常引他发怒,但仍然“惦记着我,惦着我的儿子”,而且总是把“我的不好”忘掉!这几句概括性的叙述,从表现父亲之爱看,比起前面“背影”出现在眼前时的所生感情被描写得更深广了,因为几乎是对父亲的坎坷一生的缩影,所以思念之情是极为浓烈的。越想念,越盼望能有机会与他再相见,可是父亲来信却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亦悲”吧,作者还能再写什么呢?只有“在晶莹的泪光中”,又幻化出父亲的“背影”来。

  《背影》所用的语言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很简练、干净,每句话都是有内容的,连接得紧凑极了,这是从语言外部形式来看的。一是语言很富有表现力,有些句子,看似平常,也没有什么修饰语,但是人物内心的微活动,感情上最细腻的地方,都被表现得亲切、动人。通篇语言的韵味柔婉、平和、娓娓动听,这是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致的缘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