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背影”的魅力——读《背影》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8:12:5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作为范文选为语文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乘车北上,至浦口车站,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背影》写的就是当时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父子之亲、离别之情,这是古今中外作家经常描写的题材,但由于作者感受程度有深有浅,处理手法有高有低,因此给人的感动力量也就有强有弱。《背影》之所以叩动人心,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考其因就在作者对生活有极为深刻的感受,具有高明的艺术表现力。 《背影》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结构凝练精美。作者善于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行文线索,在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读这篇作品,可以深切地感到,作者笔触是开广而又集中的,一切都归汇在背影这一焦点上。作品开门见山的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作者却又没有立即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散吗?似乎有点,然而一点也不乱,他把凡是与突现主题无关的材料都加以剔除、省略,就只突出两点:反复强调祖母丧事,父亲的亏空;再三点染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所以一开篇便透出一股浓郁的悲切气氛,在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背景中,逐渐展露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主题的展开,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接着,便通过买橘子这一细节,集中刻划父亲背影,把情节推向高潮,最后则以父亲来信为感情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的感受,在晶莹泪光中,又看到父亲的背影,和开头呼应,把主题予以深化。 作品结构形成由远及近的布局,顺序自然,严谨集中。尽管从空间和时间来说,都比较开广,可是一点也没有拖沓松散之感,这主要由于作者善于区别主体和枝叶在熔裁上尽量做到疏密有间,浓淡相宜,有虚有实,所以显得特别和谐匀称。譬如第一段至第四段,对祖母去世,父亲亏空,没有实写,只用“变卖典质”一语,概说家景之惨,以“丧事完毕”,将所有过程轻轻带过。而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则写的比较详实,如照看行李,和车夫讲价钱,送上车,拣坐位,嘱托茶房照应等等,这种安排主要是为突现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染气氛,后者则和烘托背影有密切关连。这四段铺叙在整个结构剪裁上确是做到恰到好处,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没有它,高潮上不去,背影出不来。而在着力刻划背影时,作者也没有平均笔力,如提到背影有三次,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实中有虚。第二次是离开车站时,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因为前面已经对背影铺染得够了,所以不必多花笔墨,但这淡淡一笔,却对前头的描写,起了有力的补充作用,你看,父亲那样地关怀着儿子,而最后也只得黯然分别,溶入人群匆匆而去,这是多么令人悲酸惆怅!这里,虚中又有实。第三次则是结尾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了,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这是幻觉,也是实情,它把通篇的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由此,不难看到,作者是十分重视剪裁艺术的,他高明地扣住背影这一中心来提炼素材,熔裁谋篇,精研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为用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紧凑而和谐地反映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唯其集中,所以传神;唯其和谐,因此感人。 《背影》的着力点自然是父亲,但作者不正面写他的肖像,也不描摹他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他的背影,正如叶圣陶说的:“至于父亲的面貌,全篇中一个字没有提,似乎连表情也没有怎么描写,咱们读了并不感觉缺少什么”(叶圣陶:《跟〈人民文学〉编辑谈短篇小说》)。所以会有这样效果,原因就在于作者并不是静止地描绘背影,而是以极为简洁然而又是十分有力的文笔透过背影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如写父亲背影时,先描摹他的形态:他的体态——肥胖,他的穿着——臃肿,他的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但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还给人以一种憨厚朴实的印象。接着则通过动作的描写,挖掘父亲内在的思想感情,如他去买橘子时: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然后“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只见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寥寥数十字,确是简洁极了,但却是那样形象而传神,这里写的是背影,揭示的却是父亲的心情,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人们不是真切地看到他为儿子而不惜劳苦的深情?正由如此,所以当他买了橘子回来时心里是那样的愉快,“扑扑衣上的泥土”这一简单动作,就逼真地把他为儿子完成了对他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后,那种轻松心情表露无遗了。作品写与父亲的对话,只有四次,都很简短,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子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后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是再简朴不过了,但却包含着千情万绪,其实作者当时已是二十岁青年,来往北京也多次了,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个孩子,因此他是如此牵肠挂肚,一百个放心不下。这里,对话实际上变成了揭示心理的手段,它把父亲“爱子亲如天”的情绪——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加重了“背影”在儿子心中的份量,因此当父亲去后,他凝视着逐渐远去的背影,不禁五内俱焚,“眼泪又来了”。背影为什么会这样深切动人呢?关键就在作者对他所描写人物的心理动态有深入的揣摹、深刻的体会,正如作者说的,要“仔仔细细下一番推勘的工夫,体贴的工夫,才能写出种种心情和关系”(《文艺的真实性》)。背影的魅力正是由这种“工夫”而来的。 《背影》是一篇至情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谈到《背影》不能不提到它的感情力量。一九四七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创作这篇作品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按:即篇末所提‘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文章是在“泪如泉涌”,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犹如一股细流奔泻于字里行间,倾注于背影之中,作者的感情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化在一起了。要强调提出的是,在作品里作者并没有向读者直接诉说自己对父亲的感恩的心情,相反的却不断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这样就使思念之情显得格外深沉了。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蕴含着何等彻骨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回味无穷。 在《背影》里,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得那样真挚,那样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涛,一起一伏地读下去,深深地受到了感动。作者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了这篇作品之后,读者的心情也何尝不是如此?不可否认,渗透在《背影》里的仅是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但作者透过对背影的刻划,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现实中,“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小资产者生活的困苦情况,反映了象父亲那样挣扎了一辈子,“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而结果还是落得晚境凄凉的悲惨命运。因此《背影》所表现的内容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抒发出的真情实感,必然会有力地启迪着读者,引起他们深邃的思索,发生亲切的共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