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2
作者:钟意万里  文章来源:浙江温州瑞安市玉海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8 16:07:0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词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教学设想: 
鉴于学生刚刚步如初中,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在课前要让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借用他人的人生体验,课堂上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加强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从多角度探究、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生命的材料(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二)本文学生的思维盲点是
1. 对平常的事物会熟视无睹,不去探究,如本文的课题。
2. 朗读文章时会忽视作者的情感。
3 对于学生的这些盲点,可采用A. 设置问题 B 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讲授朗读方法
教学过程:
(—)整体感悟
1.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让了解贝多芬的学生来讲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生命 生命》
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揣摩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2.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课文(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放录音),学生在听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为什么要用反复的手法?该怎么读?(语气,感情)
(2)文章写了几件事?(概括内容)
(3)作者在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或者说怎样对待生命?
听完朗读后,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㈡研读赏析 
1.学法指导 
朗读方法:
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2.自主、合作探究
(1)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运用收集的材料来进行印证.
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只要能印证观点即可。
(2)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进行赏析。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运用收集的材料来进行印证. 
(3)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认真揣摩,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如“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㈢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学习本文后,我们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了更多的不同的认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2.拓展延伸 
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与课文进行比较,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要求讲出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四)小结:
以一首小诗做结束语生命
《生命》
作者:秦堤
树木砍到之后
痛苦会默默地渗入泥土
使石头痉挛
鹰从绝壁起飞,山脉流动
杜鹃花烧焦的大片草叶
在微风中颤抖
回顾不属于任性的河流
或许起点就是归属

海,分娩了太阳
独木舟的愿望
在黎明的抚摩下勃然冲动
石榴的语言通红通红
一年一度的暗示
使人忘记衰老的历程
因为一个少女走过的缘故
路旁的花蕾全开放了
在母亲梦一般的臂弯上
孩子醒来
哭声抹平了奶奶的皱纹
冬天的原野大片大片地
生长着茂盛的死亡
这正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结束

让自己的啼哭留在襁褓里
生命的咿呀就在路的前方

(五)作业:整理、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和事迹材料,进行素材的积累(低层次的学生)。
学习本文后,自己对于生命一定有了许多的新的感悟,写一段话。(层次教高的学生)。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 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 让人生更有意义
倾听心跳 感受生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