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嫁接的清愁折叠的幽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8 11:38:0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嫁接的清愁 折叠的幽怨

——现象学批评视野中的《天净沙·秋思》

 

波兰文艺批评家英伽登在《文学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出的以“文学作品四次说”(字音层、意义单位、图示化层面和被再现客体)为核心的现象学文艺研究法构成了文学批评领域的一大独特景观。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次是字音层。字音层即作品的字、词、句、段、章显示出一定的组织结构(偶、散、长、短)和一定的音韵效果(平仄、高低、轻重、响亮、咽噎)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节奏、旋律。《秋思》整曲构成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曲折跌宕。

英伽登提出的第二个层面是意义单位层,即字词所处的单位不同其意义也随之改变。《秋思》中前三句所列九个并列的字词,巧妙地把九种景物组织在一起,呈现的是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这其实是人的落魄和哀愁的写照。正是在作品中,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实现了传统意义的结合。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审美知觉的意义还在于透过意义单位而进入作品的形象,英伽登称为“被再现客体”。《秋思》前四句其实是一组景物描写,随着视线的移动,它们呈现出“静—动—静—动”相迭相生的事态。而这种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