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操注重选拔人才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8 7:59: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曹操注重选拔人才 曹操在用人上,采取了“唯才是举”的方针(建安十五年令)。这样明确地提出“唯才是举”,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曹操是不是真正唯才是举呢?以往的讨论,颇不一致。我觉得要了解曹操的用人政策,必须联系东汉的统治思想和用人政策来考察。东汉乡举里选重德,而所谓德,是和神学结合在一起的、标榜王道三纲来源于天的儒学。这种儒学,是统治阶级加在人们思想上的桎桔,是图抹在选举制度上的神光。汉末仲长统在《昌言》中,曾对“父为子纲”进行抨击,其中说到选举,“父母与人以官位爵禄,而才实不可,可违而不许也。”用人如果重纲常,要选出真有才能的人,是困难的,重德不过是用人唯亲的代名词罢了。仲长统看到的尚止是“才实不可”,桓灵时期的民谣更看到连重德也是空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之谚,把东汉官场腐败情况,描绘得淋漓尽致。用人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于是产生。 曹操的可以称道之处,是相信“天地间,人为贵”,是对人才思之、求之如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反映了他这种思想感情。既要求才,便不能象东汉那样重孝、廉、仁、义,那是求不到什么人才的。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所说的“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求贤令中,所说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正是对东汉的选举弊政而发。 方针是重要的,“唯才是举”的方针提出来以后,要说仍旧重出德,是很难使人理解的。曹操前期用人,主要是通过荀彧推荐,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曹操、荀彧和荀攸引进的人物,是德的结合,还是才的结合? 《魏志·荀彧传》记荀彧对曹操说过:“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可见荀彧十分了解曹操的用人方针。荀彧此人,南阳何颙谓之有“王佐才”,曹操用他,正是因为他有王佐才。曹操说过:荀彧“吾之子房(张良)也”,故“军国事皆与彧筹”。司马懿曾高度称赞荀彧的才能,以为“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注引《彧别传》)。这表明曹操与荀彧的结合,完全是才的结合,非德的结合。再看荀彧引进的人物,《彧别传》讲荀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一语道破荀彧引荐人物,完全根据“唯才是举”的方针。列举了“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司马懿),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他们都是以才应选。《彧别传》特别提到戏志才、郭嘉等人,说荀彧“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负俗之讥”,“简傲少文”,即缺儒家之德),但荀彧“皆以智策举之”,即以才举之,且“终各显名”。 在荀彧所举的人物中,如荀攸,《魏志》本传称他“前后凡画奇策十二”。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肉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其智(傅子所谓荀军师之智)不在荀彧之下。郭嘉,曹操说他“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郭嘉传》注引傅子)。可见曹操、荀彧和他们的结合,又是才的结合,非德的结合。 后期即在设置丞相之后,曹操把选举权交给了东曹,方针不变。崔琰曾为东曹掾,《魏志·崔琰传》注引《先贤行状》,说“魏氏初载,委授铨衡”于崔琰,崔琰“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崔琰所选用的人物,无论文官、武吏,首先是根据才。所谓“群才多所明拔”。便是证明。 重才便不能根据出身历史。《魏书》所说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志·武帝纪》注引),是个很好的说明。 不讲孝、廉、仁、义、出身历史,岂不要乱天下?曹操不是这样看的。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魏志·武帝纪》)傅玄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晋书》本传)。曹操自己说:“吾在军中持法是也”(《六臣注文选·吊魏武帝文序》)。以道御之,也就是以法御之或持法。这就确保了天下之智力为曹操所用。曹操所反对的是“阿党比周”。他说过:“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网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魏志·武帝纪》)四者指结党营私,互相攻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他认为这才是乱天下的东西,需要铲除。他杀孔融,曾经遭到阻力,杀后也有人议论。因为人们看来,孔融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代表。曹操却以为孔融“乱俗”(《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是一个“浮华交会之徒”(《后汉书·孔融传》),乱俗必杀,浮华交会必破。诸葛亮很懂得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孔融,他说过“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的话(见《宋书·王微传》)。孔融被杀,就是因为他好浮华交会,乱俗,乱群,乱天下。这种人虽称仁义道德,其实有害。至于孔融是否有才,那是个次要问题了。 曹操在用人上,把才放到第一位,“以道(法)御之”,揆其实质,也就是人治与法治的结合。人为贵,任之以智力,御之以法术,既重人治,又重法治,而不是只重一个方面,这就是曹操的政治思想。这是我国封建时代比较好的政治思想。曹操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大大地改善了在戚、宦干政下,用人唯亲,政治黑暗的局面。 但要看到曹操的唯才是举,方式仍是推荐。方针是重要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方式不变,唯才是举的方针便不可能长久维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