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曹操实行屯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8 7:59: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曹操实行屯田

 

  粮食奇缺,粮价昂贵,人民死于饥馑者不计其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食无民,也就无以为国。不但老百姓,当时军队也常缺粮无粮,无法作战,军饷也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等等活动。在这样迫切的要求下,首先就得解决粮食问题,因而必须立即恢复农业生产。恢复农业生产收效较快的办法,就是屯田,如公孙瓒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麴义败后,“开置屯田,稍得自支”。曹操既迎汉献帝于许都后,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即“用枣祇、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并颁布《置屯田令》说: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汉武帝曾调发大量戍卒,屯田西域,后赵充国屯田于金城一带,用“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士兵“凡万二百八十一人”,“赋人二十亩”,进行屯田。简言之,即用万余人,屯田二千余顷,每人屯种二十亩,以供军粮,而省转运。这是一种兵屯。所种田地为羌人故田、公田、未垦田,总之是在封建国有土地上进行屯田。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即由汉代这种屯田发展而来。

  同时,曹操进行屯田,与镇压黄巾军后利用黄巾军的“资业”是分不开的,在《加枣祇子处中封爵并祀祇令》中,曹操自述说:

  “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

  《三国志·邓艾传》也载邓艾的话说:“昔破黄巾,因为屯田”。还是曹操自己发布的命令中说得坦白,邓艾就说得含蓄些,及至《晋书·食货志》说:“魏武既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祇,建置屯田议”。在“破黄巾”与屯田二者间,插入了军食不足一事,作为屯田之因,这也不错,但却掩盖了“破黄巾”和屯田的直接联系,这或者是后人的隐讳。不及曹操自己说得直率,是在镇压黄巾军得其“资业”,用来屯田的。这些“资业”除黄巾“降卒三十余万”外,还有“男女百余万口”,可能还有一些牛、马和农具吧!

  可否这样说:在急需解决粮食问题的迫切要求下,得到黄巾军的“资业”,于是,继承发展汉代的屯田,自边境到内地,从而大兴屯田。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建置屯田,“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屯田除解决军粮这一问题外,用黄巾军投降的男女及“资业”,屯垦官、荒田地,以及募民屯种,都是把流移反抗的人民编制到土地上,从事农业,使土地和劳动人手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流民与荒地的问题,也安定了社会,缓和了阶级矛盾,调整了生产关系。所以,这时所推行的屯田,具有积极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