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问题的提出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21:38:4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问题的提出
读杜甫诗近四十年,真正能够读懂杜诗是在十年内乱时期。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北京远郊的一个山村。全村仅有八户人家,为了节省开支,老乡天一黑就上炕睡觉了。没有早睡习惯的我,要靠阅读消磨永夜。当四壁沉寂,灯影幢幢,一卷杜诗,仿佛是多年相识的老友,可以寄情、可以对语,可以得到安慰,也可以从中认识生活。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战乱和社会动乱的感受是类似的。"文革"之初,"革命小将"争相表现其残忍,乱杀无辜、无法无天的情景,至今在诗歌创作中也没有得到生动的表现。杜甫在其《草堂》一诗中描写了当时成都战乱时,乱兵杀人取乐的情景: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古今多么相似。可见人类本性中攻击性的一面,如果没有法律或道德律令的节制(就是诗中说的"纪纲")、再受到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的挑动与唆使便会干出极其残忍的事情来。这些残暴的乱兵把杀人当作一种娱乐活动,他们已经丧失了人的本性。杜甫不仅关切刀下的屈死的冤魂,而且,他还质问那些以"鬼妾与鬼马"为取乐的杀人者,难道他人的痛苦就会成为自己的"威福"和快乐吗?杜甫关心的是世道人心,才把它们写到诗中,留此存照。当人们"苟全性命于乱世"时候,读到杜甫这首《草堂》都不能不砰然心动,促使我们追问:难道人都变成野兽了吗?几千年的文明积累,难道会在一个早上扫地以尽吗?经历过极端的年代人们,如果喜欢或读过杜诗,都不能不为杜甫描写的社会现象和他提出的问题所震动。 如何认识杜甫呢?为什么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并把这些写入自己的诗呢?这是被杜诗感动之后的思考。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然而,文革中没有人这样说了,杜诗当然被当作 "四旧"之一,扫出了"文明"的门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