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唐代的儒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21:38: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唐代的儒学

 

    研究中国士人史(或说"知识分子史")的一些专著中很少专门论述士人的性格形成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考察士人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后果,必须对于士人的性格有深入的了解。某事当前,他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种选择就是由其性格决定的。自汉代以后对士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首推儒学,其次是道家、佛家、纵横家(社会动乱时期纵横家对士人影响尤大)。当然,不同的时期、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各家影响有深有浅,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说来还是儒学较其他学派对士人影响大些。唐代出现之后,儒家对士人影响的影响又增加一个渠道,而且是影响力极强的渠道。这就是杜诗。

    说到唐代的儒学,历来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唐初官方主修的"五经正义";一是所谓的"中唐儒学复兴运动"。后者代表人物就是韩愈、李翱。唐初孔颖达等人所主持修官书只是汉代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经学的总结,并为士人提供了一套为官方认可的五经注本。主持者们对儒学没有什么重大的发挥。至于韩愈,被苏轼称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但这是太超过实际的赞颂。韩愈的文章写得很好,又强调"文以载道",因此,人们就误认为他于儒道有所得,甚至把他看作宋学的先驱。实际上,韩愈对于儒学的精髓很少有深入的理解,并热衷于世俗的利益,对于儒家倡导的超世脱俗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什么体会。他论述儒道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是很粗糙的。所讲的都是表面的条款,而对其实质没有什么阐发,很少有理论,更没有打动人的情感力量。其"天刑人祸"说,也不过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的翻版。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都主张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并以提升人性和重人情味为学说的核心,而韩愈只知有君,不知有民,其主张有的是"与民为仇"的。为了维持当前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秩序,对于其他价值都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谈到的韩在文化史上的六点贡献,有关儒学就两点,一是宣传"道统",一是维护"道统"。然而他宣传与维护的又不甚合孔孟之义,还对原始儒学作了许多歪曲,那么其所"维护""宣传"的就不过是块招牌而已,与儒学关系不大。宋代理学家也知道这一点,他们对韩持批评态度者居多。杜甫代表了儒家初创时期的方向,而杜诗代表了唐代儒学的最高成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