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问题——发现”说明文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19:54:4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问题——发现”说明文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作为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的一块重要领域,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发现”说明文教学模式的提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探讨科技类文章向语文学科的“回归”,追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最终目标。教学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信息搜集(发现问题)——激趣导入——课文学习(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新问题发现”五个环节,各个环节的设置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在实施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科、科学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之间既有整合,又有宾主,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存在在说明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病。

关键词: 问题     探究     发现     教学模式

一、课题背景:

伴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脚步而来的,是理念、教材、教法、学法的全面革新。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宗旨,改革后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题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新鲜,文体更具多样化和综合性。具体到说明文这一块,既保留了一些优秀的老课文(如《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又增加了很多文质兼美、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新课文(如《绿色蝈蝈》、《桥之美》、《说“屏”》等),以及一些展示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科普小品(如《月亮上的足迹》)。在新课程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好这类文章的教学,既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又不让教学偏离语文学科本身的方向?如何在教学中和科学学科、现代信息技术等进行整合?无疑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开始了对这类课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教学流程:

1、信息搜集(发现问题):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多布置在预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并尽可能地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从中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同时针对理解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激趣导入: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到课文的学习。可以是有关作者和说明对象的资料,也可以是身边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事话题,抑或是其它能引起学生学习本文兴趣的事情。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的开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和发展。这里还要要求到教师自身的一些素质,如知识面和课堂气氛的调控艺术等。

3、课文学习(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实质上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对文本的一次解读,同时也是解决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的好时候。这个环节中,教师一般采用“框架式设计”来组织教学,所以只是在课前根据自己对教学的假设拟定一个大的框架或轮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变化。但是在组织、调控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既能让学生有“面”上的了解,又要有“点”处的挖掘,越是面面俱到越是效果不佳;二是充分关注到虽然这里的知识是源于科学的,但是绝不可以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

4、拓展延伸:主要是对课文学习成果的一个巩固、延伸或应用。重点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5、新问题发现:可以看作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一次延伸或发散。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还能不能“发现新的问题”?它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头脑中新跳出来的,也可能是对课文中并没有涉及到的其它内容产生了疑问。不管是哪一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告诉学生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他们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

三、主要价值:

1、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确实,没有问题有时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再解决新的问题……人类和社会不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发展和进步的吗?所以此教学模式的一个最主要价值也就是让学生在认识事物及事理、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和发现新问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的一个主要目标。

2、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信息、从而更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大多数课文的资料搜集工作都是在课前做的,而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好这项工作,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还要继续查找相关信息,以解决产生的新问题。而事实上,学生从各类媒体上搜集到的信息大多是比较具体、直观、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录象等材料,这也有助于让他们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马克思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赵州桥雄伟、坚固、独特的设计,苏州园林独具匠心的布局、景色的相互搭配和映衬以及它的审美取向、审美趣味,无不展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不折射着美的光辉。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注意到教学设计的开放性,采用框架式设计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现场反应”来随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课堂空间的开放性。

4、对教师教学教研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无论是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扩容,还是现场调控教学的能力,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向,还是促进学生思维向多维发展、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等等,都需要教师不段深入地进行探究和反思。

【附案例】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课前预习:

1、熟悉课文,搜集并筛选相关信息,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问题:2003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

10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看录象。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整体感知:

1、在合作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零碎的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内容深化:

问:这几个过程中,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配合图片资料详细了解,其它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    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些事情?   ——(提示: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出示的“对接”图片作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 ,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①人类智慧的结晶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问题发现: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七、总结和作业: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