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读《论语》有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9 20:53:4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读《论语》有感

 

今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书《论语》,感受颇深。自以为参透其内容不过十之一二,但已深得其恩泽,今将鄙人之陋见简述,略献美芹,公门户之见也,若读者想深品其无穷奥妙,还请众学友亲自解读之。

一、为学·为师

孔子乃中国之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称之为“至圣先师”。从其而立之年起,终其一生,从事当时并不风光之教育事业。与追随他的众弟子颓突狼狈地奔走讲学于寒风呼啸的荒原之上,风尘仆仆地论道于农家田舍之中,以毕生不免寒酸与凄凉的实践与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教育思想。

在学习上,孔子很讲究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⑴不仅告诉我们学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这符合现代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的递减形遗忘规律曲线),而且突出了一个“乐”字,正应了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⑵”的主张。但问何出此言,何“乐”之有?只因“温故而知新⑶”尔。可见其教学方法不但科学,而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其思想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⑷”只学不思,只不过是一台装载知识的机器,述而不作;只思不学,无非是在自己设制的迷宫里玩逻辑游戏,停滞不前。孔子教育学生要学思结合,特别要注重思考,难怪乎他对学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⑹”呢。

孔子曰:“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非也,予以一贯之。⑺”自古及今,天生过目不忘者凤毛麟角,然“博闻强识”之名人学士却不计其数,果真“博闻”且“强识”吗?其实不然,只不过他们善于用一个基本线索把知识贯串起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才华横溢。

孔子教育学生要谦虚严谨。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⑼”,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⑽”。他自己更是“无知也”,“空空如也”,“叩其两端而竭⑾”,“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⑿”。正是他那种虚心涵泳、勤奋探索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代博学宗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学有所获。

二、修身·处世

在世界文化名人中,孔子是以其人生哲学著称的。子曰:“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不要在有六根手指的人面前,引以为荣地数你的五根手指,否则让人感到可怜的不是他,而是你。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⑸”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就难免虚浮,文采朴实配合恰当,乃称君子。现在的大学生,真正能做到“文质彬彬”的人并不多。说起话来总是文绉绉,满口学生腔,去村镇实习、发言也是舞文弄墨,卖弄文字技巧,实事却一件未干,百姓仍是“一窍不通,毫无收获。”此种人有文无质,称不上君子。

孔子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污就用来洗脚,是用来洗缨还是洗脚都取决于水自身的清浊。人是德高望重还是泯然于众人,亦或为众人所唾弃,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修养。然而孔子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⒁”意思是人的天性本相近,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熏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很大差别。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却又辩证统一。与一千多年后马克思所提出的“事物发展方向由内因决定并受外因影响”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环境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未跨入名牌大学的我们,自称为“天之骄子”时,仿佛少了些底气,但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奋斗却是向所有人敞开的。抓住机遇,分秒必争,只要肯付出,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

三、知人·交友

儒学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把知人看得非常重要。但是,认识人、了解人谈何容易?以至现代心理学家的高超理论,也不及孔老夫子的经验之谈。中国历史浩浩荡荡几千年,历史的悲喜剧,哪一次不是由于认识人的失误呢?与知人相连的是交友。友情故事几乎同爱情故事一样多而且美丽,那一幕幕交友故事好像有意是为孔子理论作的注脚,我不由不感叹孔子思想之深刻。

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⒂”君子自我矜持却不互相争强,大家合群却不结为帮派。现代的年轻人,聚众街头,打架斗殴,讲的就是个“哥们儿义气”。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更谈不上“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是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默契、理想上的相互促进。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⒃”“不患人之不为己知,患不知人也。⒄”朋友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即使别人不理解你,你也应当理解别人,“以直报怨”⒅。毕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结束语

如果用一句话来提炼孔子为学、为师、修身处世、知人交友思想之精髓,我想应该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⒆”。只有拥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在学习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在修身处世上进退自如,不役于物;才能在知人交友中广纳贤士,虚心涵泳。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再次想起孔老夫子这句话,顿觉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将其作为座佑铭,时刻鞭策自己,向遥远的目标迈进。

 

注释: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

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出《论语·雍也》。

⑶“温故而知新”语出《论语·为政》。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论语·为政》。

⑸“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

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

⑺“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语出《论语·卫灵公》。

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治长》。

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之”语出《论语·述而》。

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

⑾“无知也……叩其两端而竭”语出《论语·子罕》。

⑿“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尔”语出《论语·述而》。

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语出《论语·里仁》。

⒁“性相近也,习相近也”语出《论语·阳货》。

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语出《论语·卫灵公》。

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出《论语·学而》。

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⒅“以直报怨”语出《论语·宪问》。

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