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要克服通讯写作中的浮躁心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19:54: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要克服通讯写作中的浮躁心理

 

通讯是新闻中的重头戏,许多新手都以能写大块通讯为荣。在这种功利思想的作用下,通讯写作中出现几种弊端。一是越写越长,好像不长就不够分量。全国评奖有规定,通讯不得超过3000字,这次评奖共有通讯91篇,有15篇超长,最长的达18000字。二是水分太多,新闻信息少,甚至构不成新闻的要素,就是说皮太厚,剥开后又找不到新闻的核。三是作者的议论、插话、甚至抒情太多,既影响文章的客观性,又影响文章的精练,越写越不像新闻。这三种病可以说是多年的老病。积久难治。究其病因,主要有二。

一是没有处理好作者与稿件的关系。不少作者以为消息简单、客观,不好恣意挥洒,通讯则可以大显其才。其实新闻这一行是专显他人他事之名,最忌讳卖弄自我。记者的光辉是月亮之光,先得捧起一个太阳,自己才好从他身上借一点光。我在《新闻三部曲》一书中谈到一个观点:“新闻的极品是无我。好稿叙事如意念取物,作者把一条信息交给读者,自己却仿佛未曾出现过。记者于无我的动机下采访,用尽量淡化的形式写作,却传递着最真实、最感人的信息。这种了无痕迹、淡泊而深厚的功力是最难修炼的。”当记者能心静气沉,用无私无我之心去传信息、写稿子,也是最难的。三年前,我曾写文批评一种流行的“哇”字牌通讯,这种文风仍未大改。比如,这次评奖中有一篇参评稿《两个空间的突破》,是写我国在珠海市举办的一次航天航空展,全文200字,是较典型的“皮厚腹空”型通讯。文章从开头起,写过1/4,用去近500字,还未进入主题,还没有见到什么信息。直到下面一段:

因为,这6天,航展的规模创下了一项中国纪录: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航空航天厂商济济一堂,两万参展商云集珠海航展,96架飞机争奇斗艳。(作者注:本来就是第一次,以前并没有什么纪录,又何必谈创纪录,这口气倒像是创造了世界纪录。)

6天,航展现场内外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15项,涉及金额达20亿美元。其中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宣布中国干线客机“ae100”项目的合作伙伴最为引人注目。

(作者注:只是几个大公司同意合作,就值得这样“哇”一声)世界上三大客机生产厂商波音公司、麦道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在珠海航展上公开竞争,与其他著名厂商一起,纷纷表示与中国航空界长期合作。只有这200个字才是全文的实质,才传递了新闻信息,但仍可压缩,改成一条短消息,有100字也就足够了。而以后所有的文字又都是空泛的议论了。给人一种感觉,作者不是把客观信息推到纸上,而是急切地要表白自己的感想,像中学生写作文一样,大段的感情抒发和文字堆砌。作者的位置没有摆对,像是一个登高临风长吟的诗人,而记者对读者只能是一个捧札报信的侍者,一要真实,二要谦恭。)

二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常常不自觉地偏到文学路上去。许多通讯员和记者没有从理论上弄清新闻和文学的基本区别,这个区别大致有12个方面。一是在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二是在功能上,新闻重传播,文学重审美;三是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四是在视点上,新闻重社会效果,文学重心灵震撼;五是在构思上,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剪裁,文学则是情节的虚构或作者主观情绪的抒发;六是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七是在形式上,新闻淡化形式,文学强化形式;八是在作者主体上,新闻要无我,文学要有我;九是在风格上,新闻重直白,文学重修饰;十是在修辞运用上,新闻属消极修辞,文学属积极修辞;十一是在结构上,新闻求简明,文学求变化;十二是在审美上,新闻求质朴美,文学求绚丽美。通讯是向文学借来不少表现手法,如典型手法,文学语言等。但是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荒谬。我们要谨防消息变成通讯后带来信息的失真、衰减和作者主观成分的增多,即水分过多。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通讯与消息的共性与个性。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必须含有信息,要合新闻规则。其区别,细分一下:一是在信息时效上,消息快一些,通讯慢一些;二是在信息含量上,消息单一些,通讯丰满些;三是在信息深度上,消息浅一些,通讯深一些;四是在文章结构上,消息较简单,通讯则复杂而有变化;五是在语言和修辞运用上,消息一般些,通讯讲究些;六是在内容上,消息多表现事件,通讯则由事及人、及理;七是在作者的主观倾向上,消息基本上没有流露,通讯则可以有所流露;八是在审美上,消息坚守新闻的简洁、质朴美,通讯则可以有少量的修饰;九是在功能上,消息只求传递信息,通讯已有审美、教化功能的介入;十是在读者效果上,消息求刺激、爆炸效应,通讯则求震撼、思索效果。

可以看出从消息到通讯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在新闻大家庭中,在传播信息的前提下,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功能的分工过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