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物通讯写作的4对关系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19:54: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人物通讯写作的4对关系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各条战线不断涌现模范英雄人物,值得大书特书。因而,作为新闻报道的人物通讯大有用武之地,就像名家写的焦裕禄、王进喜、雷锋、孔繁森、李国安、郑培民、杨利伟……等佳作名篇,都栩栩如生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要写好人物通讯,在写作上要处理好“写业绩与写精神的关系、写行为与写内心的关系、写现实与写背景的关系、写主人公与群众的关系”等4对关系。 一是写业绩与写精神的关系。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业绩是极其感人的,这方面当然要写得充实;然而,不能是事迹的罗列、堆积,还要写出他们创造的业绩是在怎样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下取得的。要写出主人公的理想与追求,写出他们战胜各式各样困难的经历,从而让读者看到,不仅有羡人的业绩,更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凸现人物的高尚情操、品德与思想觉悟。这对各行各业才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2002年2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新华社记者朱冬菊、李斌写了通讯《岁月无痕松不老》①,写吴老不平凡的经历和创造精神。写了吴老的科研成果,概述他推进了拓扑学的研究,8次获大奖;他创建的“吴公式”、“吴方法”吸引了国外众多数学家来学习;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界人面前。这些不平凡的业绩,充分说明吴院士获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吴老的业绩和奉献成果是巨大的,然而记者不是罗列成就和停留在这些方面,而是下功夫刻画科学家的精神风貌。记者写了吴老对专业的酷爱;他“大学三四年级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刻画了吴老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我们的目标明确,即推行数学的机械化”;刻画他不骄不躁、不断登攀的精神;“功成名就的吴先生……一直向数学的未知领域发起进击,总是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这些浓墨重彩的描写,生动凸现了吴老的人生目标、理想和追求,这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一种教育和借鉴。 特别是在新时期,更要写先进人物学习、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行动,凸现他们的觉悟和人生观。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写进新修改的宪法,人物通讯就要凸现主人公是如何“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的。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赵兰英写的通讯《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②,文章的主题思想非常贴近现象,提出了“人的生命开花”和“怎样开花”的严肃课题,这样的主题升华宽阔而深远,开掘的深,不仅是与文艺界,更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人们都可以问一问:自己的生命是如何开花的?通讯用鲜明的事实写了巴金青年时期、中年时期、90多岁的高龄之时,是如何追寻“生命开花”、实践“生命开花”的事例,点明了“让生命开花”的实质内核——他“留给了中国几代人——千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更主要的是他以奉献为主的人格精神在几代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巴金“老觉得自己欠别人的”、“他觉得欠读者的、欠朋友的、欠国家的。”实际上,“在90多岁高龄时,巴金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编校10卷本《巴金译作集》。”“在他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的14年,没有拿过分文报酬。他是中国惟一不拿国家工资的作家。他在晚年,又不拿一文旧作重版的稿费。他尽自己所能,把有限的积蓄捐给中国文学馆、捐给希望工程、捐给慈善基金会……他还将毕生数以万计的藏书,捐给国家图书馆……”“而他,自己的生活极为俭朴。”如此高度的概括和对比,充分揭示了人物崇高的思想境思,把新闻通讯写活了。巴老是人民作家,是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通讯向读者生动而朴实地展示出:巴老就是这样一个心里装着他人、装着国家、无私奉献的人。他想着他人、想着读者、却严以律己,只讲奉献,他的“生命之花”开得多么艳丽啊!通讯极富抒情的议论:“巴金毕生倾心浇灌的,是一朵道德与无私的‘生命之花’,而巴金也用他的生命历程证明,‘生命之花’的核心是奉献。”“这个不善言表、心底却又有一团火的年青人,将他的感情、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全部倾注在文字中。”“对于自己,巴金最不喜张扬。”这些话语发人深省,对读者多么富有启迪的效果哪! 实践表明,人物通讯必须处理好写事迹与写思想的关系。光写事迹,成了成绩汇编,不写思想,就难以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写了人物思想才有灵魂、生命,才能感染他人。 二是写行为与写内心的关系。通讯中的主人公感人的壮举,决不是心血来潮、一时激动、偶然而为,而是受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支配的。请看人物通讯《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王乐义》③,通讯以大量的事实说明他创造的业绩,刻画出一个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的农村带路人。为了使农民致富,他带领党员创建蔬菜大棚,“17名党员干部率先建起17个示范大棚”;“17个大棚,像17面高扬的旗帜”,带领全村都富了起来。王乐义内心是怎样想的呢?他说:“支部当初搞大棚,就不是为了哪几个人富,农民们都富了,才是我们的目的。”当有人劝他“咱的大棚菜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出来的,能不能让大家搞几年后再教给别人”时,王乐义要求村民“对前来参观的人热情相待,技术上不要保守。”他认为:“一个好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所以他能做到“无偿地将技术倾囊相授”。多么朴素无华的语言,活生生地突出了富而思进的共产党员王乐义的人生观。 实践表明:光有行为的表现,而没有内心的叙述,就失去了思想的光华,没有感人的力量;只有写出了“做了什么”,更要着意写出“为什么这么做”。先进人物的事迹蕴涵着光彩照人的思想,记者要把这些思想提炼出来,就像从苹果、橙子里提炼出果汁一样,清醇而自然。正如人民日报记者马利在写出通讯《司令退休之后》所谈的体会那样:“他的事迹和行为,不需要记者人为地去贴理念标签,也不需要人为地做思想的拔高。他的思想和品格,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体现在乡亲们对他赞颂的质朴语言之中。”“吃透人物,提炼出‘深意’、‘新意’,找出独特的意义来,这样文章才有分量。”(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3年7月31日487期)这种在先进人物身上体现的“情”和“意”,正是体现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只有写出这种“行为”与“内心”的结合,人物才是饱满的、感人的。 三是写现实与写背景的关系。通讯中的人物是有其成长、发展过程的,他们所以有今天的业绩,是同以往接受党的教育分不开的。透过写背景,因事而显人,事显而人活,没有突出人物现实的作为,就会使人物空泛、抽象,事实不典型、不鲜活,人物就缺少了灵气,显得呆板。在新华社播发的通讯《村支书佘树德语录》中,写了六段背景材料,说明佘树德上任时接的是“烫手”的烂摊子,村集体负外债13万元;上任第一天,便宣布取消了村食堂和差旅费,村里富裕了,这个规矩没有变,19年来,村的招待费不到8000元;19年来,村里先后通了电、安装了程控电话、盖起来25间标准化小学校舍,这些“大工程”全部由村集体出资,没让村民掏一分钱。这些背景材料,显示出佘树德是一个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好书记。 写背景的重要性,不只是写一些风景或是场面,而是它与人物的经历、事迹分不开,凸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背景的范围很广:社会、家庭、环境、职业、时间等等都可以列在里边。把这些放在同一个主题之下,便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有了这样的背景特色,人物才能有骨有肉。背景的描写是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发展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上面列举的“村支书佘树德”就是在“烫手的烂摊子”背景下创业致富的。这就应验了作家茅盾说过的一段话:“环境描写必须与人物的行动和感情联系起来。孤立地描写环境,便成为贴在人物背后的一张‘背景’。应当通过人物的行动、人物的眼睛、人物的情绪与当前环境的交互感应,来灵活地描写”(见茅盾:《在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缺少了表现人物思想、内心世界的“直接引语”,人物就显得“浮光掠影”了。 四是写主人公与群众的关系。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先进人物不是孤独一枝,他与周围群众有着血肉的联系。他怎么对待群众,群众怎么看他:关键时刻他为群众做了什么?群众对他有怎样的评价?闻名全国的模范小学教师斯霞,于2004年1月12月逝世,她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了纪念伟大的教育家斯霞,《新华日报》的记者专门写了通讯《斯霞,一代师表》。记者运用孩子们的话,描绘孩子心目中的斯霞老师。“斯霞老师从来不批评学生。我们有个同学喜欢咬手指头,咬得血淋淋的,上课时斯老师看到了,就会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把手从他嘴里拿出来,但大家都没有感觉出来。”“小学五年中,斯老师不知道给我们多少人拔过牙、缝过扣子。小学阶段,我们都在‘换牙’,有时候上着课,突然有同学说牙痛,牙快要掉了,这时斯霞老师就会走过来,用手帕包住牙一拔,拔下来了。下课,斯老师和我们一块踢毽子,我们都把她看成自己的母亲。”“女孩子的小辫散了,斯霞会耐心地替她梳好;男孩子爱随便脱衣服,斯霞总是关照他们及时穿上。有时天气突然冷了,斯霞就找出自己孩子的衣服给学生穿上。很多年后,毕业多年的学生来探望斯霞老师时,总要说:斯老师这件毛衣是我穿过的呀。斯老师,这张床是我睡过的呀……”“除了母爱,斯老师还富有童心。一次游戏活动,那时她50多岁了,快能当我们的奶奶了。但她在自己头上扎了两个小羊角辫,跟我们一起蹦蹦跳跳,就像一个孩子。我们一下子缩短了与她的距离,觉得斯老师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些事例充分写出了学生与斯霞老师的亲密关系,处处透露着斯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评价说,斯霞老师真是老师的楷模,她是教育家,同时也是教育艺术家。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要求来听斯霞老师课的老师不计其数。生动地解释了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理论,她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理念。 好的人物通讯、通讯的精品,就要像《斯霞,一代师表》那样,丰满而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因为他们是像鱼儿生活在群众的水中一样,与民众风雨同舟共呼吸。 上述4对关系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要以人物为主线,通过写业绩 、写思想、写行动、写背景、写群众眼里怎样看先进人物,凸现人物的形象。处理好这4对关系,人物通讯就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写出鲜活感人的篇章来。写好这4对关系关键在于深入、全面的采访,挖掘丰富的材料,挖掘主人公的思想和内心的“独白”,只有掌握了这些材料才能生动、饱满地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