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日战争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19:43:4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苏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于1945年8~9月间对法西斯日本进行的战争。协同苏军作战的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外蒙古(今蒙古国)军队。作战地区主要在中国东北境内,同时在朝鲜北部、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也采取了军事行动。
苏联为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作出的承诺,决定根据商定的条件参加对日作战,于1945年4月5日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6月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设立远东苏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为苏联元帅A.M.华西列夫斯基),并迅速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和物资器材到远东地区。远东苏军总司令部辖3个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和北太平洋区舰队,计11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兵集团军和部分蒙军,总兵力达174万人。苏军企图从东、西两个方向对长春、沈阳实施向心突击,一举粉碎关东军,迅速结束战争。具体作战计划是:外贝加尔方面军从外蒙古东部实施主要突击,切断关东军与华北日军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3方面军于长春、沈阳地区;远东第1方面军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从滨海地区实施突击,切断关东军与朝鲜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1方面军于牡丹江、敦化地区;远东第2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配合下,由北向南实施突击,歼灭日军第4集团军;另以第16集团军和堪察加驻军进攻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太平洋舰队负责切断关东军与日本本土的联系,并在朝鲜北部沿海地区实施登陆。 作战经过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凌晨,苏军航空兵对吉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国东北主要城市进行空袭,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日本军舰实施袭击,完全掌握制空权,同时地面部队各先遣支队越过国境。当日拂晓,主力发起进攻。外贝加尔方面军未遇任何抵抗,迅速越过大兴安岭和戈壁沙漠;远东第1方面军迂回并封锁当面日军筑垒地域,坦克在原始森林中开辟通路,向牡丹江方向实施突击;远东第2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协同下,强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力沿松花江实施突击。8月11日,第16集团军和北太平洋区舰队对萨哈林岛南部发起进攻。11~12日,太平洋舰队登陆兵先后攻占朝鲜北部港口雄基和罗津,13日开始清津登陆战役。 日军对苏军进攻估计不足,仓促应战,不堪一击。
苏联对日作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举行全国性大反攻,八路军在华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阻止其增援东北;中国东北地区人民积极支援苏军,东北抗日联军直接配合苏军作战,为苏军迅速击溃关东军做出重大贡献。 结局与影响 苏日战争以日本彻底失败告终。日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苏军伤亡3.2万人。苏军的胜利加速了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促进作用。苏军战争指导的主要特点是:准备比较充分,兵力拥有优势,完全掌握战争主动权;成功地实施了从西线到远东的战略机动;采取伪装、佯动和保密措施,达成了战役突然性;正确选择主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实施主要突击;东西对进,向心突击,多方向、大纵深多路进攻;使用坦克机械化军团于第一梯队,保证进攻的高速度;成立战区指挥机构和统一的后勤保障等。这些对战后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