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9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0 10:11:39  文章录入:kk134  责任编辑:蓝星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 教具:录音机 

      四、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 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 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 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 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 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 ”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 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 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 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 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 《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 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 举例 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 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