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巨人和孩子》教案与设计说明
作者:张良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4 15:54:4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巨人和孩子》教案与设计说明
                  湖北省天门市拖市一中 张良西
                课文出处: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2、品味文中鲜明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中拟人句的妙处;
3、联系生活,体验、领悟“爱心”的可贵、“自私”的可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结合课后习题思考,拟出最想探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以备小组讨论时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1、引入课文:[多媒体配巨人与孩子形象推出课题]
2、对照画面,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标出重点词句。
[多媒体画面逐一展示本文故事情节重点]
3、多媒体流动画面展示本文故事情节。师生用课文中有关语句对画面进行解说。
二、自主发现,合作研读
1、谈话引入: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整体感知一定发现了不少感兴趣的问题。下面先请同学们
自由地组成讨论小组,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再推荐出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
准备提交全班讨论。
2、说明要求,激励展开
(1)推荐出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整理,并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2)等会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些组提的问题最好。
3、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4、全班交流,领悟主旨,探究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转变前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私),从哪些语言和行动中可以看出?
(重点抓住巨人粗声粗气地吼叫 “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 的语言模仿体会其自私的特点)
(2)自私的巨人赶走孩子们后巨人的花园里变成了怎样的景象?此时巨人的心情(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孩子们呢?
(3)转变后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行动和语言可以证明?
(①仿照(1)、(2)对比找出;②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悄悄”和“轻轻”两个词和砍倒围墙的动作,朗读“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的语言,体会出巨人内心勃发的爱心)
(4)转变后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此时巨人有何感受?孩子们呢?
  (抓住“现在我明白”的话和“亲吻”的感受(爱的温暖)设身处地的体验巨人此时快乐的心情;抓住“中午十二点”“欣喜”“最美丽”“一起”“游戏玩耍”等词分析体会人们、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5)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具有神秘色彩的爱的天使),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增加神话或童话色彩;②推动情节发展;③反映巨人转变的彻底,突出文章主旨。)(学生先谈见解,能说出一点即可,教师相机评点。)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课堂进展情况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5、总结:
通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大家思想上一定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和教育,那就把你从文中悟出的道理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发言中相机顺势总结)
自私会给世界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爱心能给世界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
[多媒体显示字幕:  自私               痛苦

爱心
三、联系生活,强化体验
1、导入: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与自己有关,而且会影响到别人,甚至整个世界。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一定给予过别人帮助,奉献过爱心;或者碰到过由自私而引发的双方均不愉快的事。下面就请搜索一下你的记忆,举个例子,谈谈你的真实体验。这样来丰富我们大家的体验,这也是一种奉献。
2、学生准备:(诱导事例: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你热情地具体指点,陌生人很快明确了路线。他那一声发自肺俯的“谢谢”,让你也感到了无限欣慰。)
3、交流体验(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交流时教师相机评点,升华情感]
四、小结作业,链结延伸 
1、提供本课网摘原文,重点定格展示原文结尾文字(课文中没有的内容)。
2、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不仅读懂了这篇童话,而且进一步尝试了圈、点、勾、画、合用研读,特别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请大家下去再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更多的童话作品,写一篇阅读体会,在适当时候请班长组织交流。

[课文解读]
王尔德的《巨人和孩子》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巨人原本有个美丽可爱的大花园,但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我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巨人失去了欢乐,急切地“盼望着天气发生变化”。孩子们也失去了欢乐。后来由于看到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巨人才明白是由于自己的自私带来了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更让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敞开花园,实际上也是敞开他爱的胸怀。于是,“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人们“欣喜地看见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自私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爱心则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这对于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是很有意义的。
《巨人和孩子》十分注意语言锤炼(如修辞手法的使用),写得形象生动,充满感情。

[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方位凸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本课的设计力图让上述全新的教学理念切实体现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张扬个性,突出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巨人和孩子》的教学设计上,我们大胆尝试解放学生,还其一片自主的天空。教案中的几个重要板块,如核心板块“自主发现,合作研读”,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还通过“激趣引入”、“激励展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措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营造氛围,创造空间,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提升,鲜明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熏陶情感,注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积极进行情感渗透和情感体验,运用以读带讲的“朗读”、“仿读”等措施,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延伸强化”,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课文,体验情感,领悟道理,陶冶情操,达到对作者和读者自我的双重“发现”,达到知识的传递和精神的升华。


【附(1)此教案曾获湖北省语文教学比武教案设计一等奖。】
【附(2)专家对《巨人和孩子》讲课的评价:
总体印象:清新而明快,贴近新课标。线条明晰,朴素自然,重点突出。
主要亮点:
1、扣住了文本,阅读指导非常具体,很好地继承了圈、点、勾、画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尊重学生个性,真正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解决。
3、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民主。
4、学生收获明显,不仅读懂了课文,受到了人文熏陶,还开阔了眼界,学到不少学习方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