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精品备课:寓言四则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17:34:4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学习指导】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等。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四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学习目标】 1.从寓言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背景材料 1.伊索生平介绍 伊索(Aesop620~560B·C),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过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据说伊索因得罪特耳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的神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王。他掌管着天地的秩序。赫拉,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这则寓言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故事,第二部分点明寓意。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用一句话交代赫尔墨斯到人间去的原因。第二层,叙述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故事一开头,用“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开门见山地说明了他到人间去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人们疾苦,为他所庇护的凡人做些好事,而是为了欣赏人们崇拜自己的盛况。寥寥数字就勾画出赫尔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第二层,由三问三答组成。赫尔墨斯先问宙斯的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值一个银元。赫尔墨斯又“笑着”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赫尔墨斯“笑”什么?笑宙斯的像太不值钱了,才一个银元。作为主神,他在人间受到的尊重也不过如此!这里虽然只用了一个字——“笑”,却把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性格和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雕像者答还要贵一点。这一问一答,是必要的过渡,为下面写赫尔墨斯的心理活动作好了铺垫。当听说赫拉的像还要贵一点,他就自以为是地想开了:“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赫尔墨斯心理活动的这一描写,更进一步直截了当地揭示出了他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性格。当赫尔墨斯问他自己的像值多少钱时,雕像者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故事戛然而止。这一结尾,波澜陡起,出奇制胜,给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者以强烈的讽刺、教训。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结构安排却独具匠心。层层铺垫,引人入胜;结尾的对比,强烈有力,耐人回味。 (2)《蚊子和狮子》写法精讲 这则寓言也明显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故事,第二部分点明寓意。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第三层,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蚊子,却成了小蜘蛛的俘虏。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叹息。故事一开篇,就通过语言描写,着力刻画蚊子勇敢无畏的形象。小小的蚊子敢于藐视强大的狮子,甚至奚落狮子,公然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我比你强得多”,语气肯定有力,充分表现了蚊子的勇敢无畏,坚定自信。接着,写蚊子向狮子进攻。“吹着喇叭冲过去”,写出了蚊子一往无前的坚定果敢。“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说明蚊子善使计谋,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这几十个字,不仅把战斗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也点明了蚊子胜利的原因。接下去,写蚊子打败了强大的狮子之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这一层着力描写了蚊子胜利后的表现:“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只十个字,就把蚊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蚊子因胜利而变得骄傲,才不可避免地落入了“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中。结尾写蚊子的叹息:“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最强大的”与“小小的”“较量过”与“被消灭了”这一组鲜明的对比,正说明蚊子太得意于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较量的辉煌战绩,根本没把“小小的蜘蛛”放在眼里,一个“不料”,说明蚊子至死也没有弄明白自己丧命的原因。不过230字的寓言,情节却安排得起伏跌宕、变化有致。 2.重点精讲 (1)寓言定义:寓言。这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寓言的故事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对于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寓言作者往往把它们人格化。我国先秦的寓言创作,成就很高,许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古希腊产生的《伊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2)充分发挥想像,赋予神、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性格,运用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对比的方法深化故事的主题,是这两则寓言在写作上的共有的特点。两则寓言在情节的安排上都注意了铺垫和照应,相比之下,《蚊子和狮子》的结构安排更富变化,大起大落,更具魅力。 3.难点精讲 分析两则寓言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一、背景材料 1.韩非(?~公元前233),出身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著书,成十余万言。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又不加信用,后又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于狱中。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今传本正合其数。不过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淮南子》 西汉初年杂家著作。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汉书·刘安传》称“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21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老之术”。《外书》《中篇》已佚,《内篇》21卷,即今存《淮南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子》列为杂家,历代无异说。不过综观全书,其中虽然夹杂一些孔丘、墨翟、申不害、韩非的思想,但正如高诱所说“其旨近老子,澹泊无为,蹈虚守静”(《淮南鸿烈解序》),是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继续。 由于《淮南子》出于众手,材料来源亦颇庞杂,多是旧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其文体与《吕氏春秋》相近,但其中保存了中国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料。其中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夏禹治水等,或仅见于本书,或可与他书参证,都常为研究者所引用。 《淮南子》本名《鸿烈》,经西汉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始称《淮南子》。通行本甚多,以清代庄逵吉校本较为精善。有东汉高诱注,今存;许慎注,有辑本。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辑集高、许旧注,并吸收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补正。 二、字词储备 1.解释加粗的字。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2.译文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三、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智子疑邻》写法精讲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居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写法精讲 这篇寓言是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素,处变不惊。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训》“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重点精讲 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时,重点在于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两则寓言文意较好疏通,但因离现在时间久远,有些词语需要准确理解,认真翻译。如“其家甚智其子”中的“智”应译为“以……为聪明”,也就是“他们家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死者十九”即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像这样的文言词语只要稍加注意,翻译也不会出太大问题。这也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作积累。 3.难点精讲 寓言故事以比喻性故事说理见长,往往能够把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的理解。这两篇寓言并不像前两篇一样,他们没有明确地讲明道理,所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理解寓意。《智子疑邻》故事的要害处在于: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做出了相同的结论,但却因为身份的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待遇。《塞翁失马》这篇寓言是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祸;祸,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福。 【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时期就学过不少的寓言故事,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寓言故事,了解有关寓言方面的知识,从而把握学习寓言故事的重点就在于理解其中包含的寓意。学习《伊索寓言》应该重点体会文章在很短的篇幅中是如何做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故事寓意的认识。而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则首先是利用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疏通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领会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当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学习完本文后,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寓言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着写一些寓言故事。 【知识拓展】 2003年高考的作文题选用了《韩非子·说难》中的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这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的寓言是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就学过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韩非子的这个寓言却有两个版本。“宋有富人”这篇出自《韩非子·说难》,而另有一篇的出处在《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一节中。这另一篇寓言中的主人公只是从宋地搬到了郑地,故事内容则大同小异。但有一句话却是“宋有富人”这则寓言中没有的。 古人是不会抱怨的,如果把宋人家搬到郑地,或者墙坏的是郑人墙而非宋人他们家的墙,在下敢说,考生们想必要好下笔得多。 这则寓言中的主人公郑人,他家和宋人家一样,都是墙坏了。所不同的是宋人家韩非子交待得很清楚——“天雨墙坏”,而郑人家的墙却是不知道怎么坏了,反正不是塌了半边就是谁拿墙练过崂山之术。所以郑人家的儿子就对他老爸说:爹,咱家的墙不中啦,赶紧把它修中吧,要不咱家招了贼可不中!(春秋时古郑国都城在河南新郑一代,故操中州口音)郑人儿子说完,来他家串门的邻居二大伯也捋着胡子说:狗子他爹,你家的墙不中啦,赶紧把它修中吧,要不你家招了贼可不中!郑人听二人言毕,深以为然:你们说得都中,可是俺早打算好咧,俺得先去赶集买鞋,回来就把墙修中!说完就去买鞋了。诸位都知道,郑人买履通常是很费时间的(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以到后半夜才回来,却惊见家中的贵重物品早已被小偷劫掠一空,脑袋里好似进了一个苍蝇组成的飞行方队,嗡的一声就懵了,坐地下就哭:孩儿啊!还是俺的孩儿聪明啊!还是俺的遗传基因中啊!肯定是二大伯那老家伙干的好事,要不然他能说得那么准?他的脑袋瓜儿又不聪明,他家的遗传基因哪能有俺中哼!放屁瞅别人,其实就是他放的! 这则寓言的结局与“宋有富人”那则别无二致——“暮而果大亡其财”,可要命就要命在我尚未交待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也正是在下认为选此寓言考生定能下笔如飞的原因。韩非子在讲寓言情节之前说的是:“郑人有一子,将宦。”就是说郑人的这个儿子,即将去做官了,在上任之前,看到他家的墙坏了,才如此这般劝了他那糊涂老爹。 诸位看官同学想必现在心里赛明镜,如同韩非子一样,这位先哲虽然有口吃的毛病,但胸壑中何尝不是通灵剔透?所以可得出以下结论:郑人的怀疑是正确的,邻家二大伯这个土老头说这番话时,当然是早存了贼心,不过是先说出来为了逃避嫌疑罢了。而一个翌日就成为领导的人怎么可能是鸡鸣狗盗之徒呢?何况庄子说“窃国者诸侯”,人家领导还看得上自家这点东西么?又因为未来的领导是自己生养,儿子说出这番话时,当然是唾沫星子都闪烁着智慧的灵光…… 在“宋有富人”这则寓言的最后韩非子说: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谬,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翻译过来就是:俩人说得都不错啊!是灰比土热呀,怀疑不沾亲不带故的土老头是很正常的,人不是难以明辨事理啊!实在是处在那个位置上就犯难了!先哲这句话在下要斗胆批评一二:其实呀,谁儿子若是领导,非但不难判断,简直是好判断得很呢! 【课内问题指导】 一、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设题目的是灵活地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因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如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那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作用。 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居数月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死者十九 设题目的是积累文言词语,答案见注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