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精品备课:皇帝的新装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17:31:3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学习指导】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你们一定都读过很多。安徒生的童话,我想你们也都了解一些。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带着很强现实感的短篇童话,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没有动植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像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童话巧于用“骗”,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童话结构,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由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构筑的社会怪圈,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细读课文,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出更多的新意和深意。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学习,去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像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像、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1.作者介绍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2.时代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清晰的课文结构。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皇帝的新装”,故事性非常强。可以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具体划分如下: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倒很想知道”至“……挂在扣眼上的勋章”):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2)童话体裁的运用。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安徒生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 (3)夸张和想像的运用。 这则童话想像夸张,构思巧妙。文中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文末皇帝赤身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示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想像夸张的艺术奇想,然而读者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皇帝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官员献媚取宠;人民被奴役、蒙蔽……又如写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形象地表现了皇帝有穿新衣的怪癖。此则童话,还成功地运用了童话语言。如“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等。 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强烈夸张,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一开头为了渲染皇帝“非常爱穿新衣”这一特殊癖好,连用几个否定句,说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坐着马车去游公园”,然后再夸张地写“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像,又夸张地写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真是一幅令人喷饭的极妙讽刺漫画!故事中,从皇帝到官员、骗子的一系列可笑行为,情节夸张,但为何使人细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因为故事具有真实的基础: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 (4)幽默风趣的语言 读《皇帝的新装》,我们有时会忍俊不禁,为统治者的愚蠢和丑态而发笑,为作者幽默的叙述而发笑。前边我们说过,童话通篇运用夸张的方法,对封建统治者演出的一场闹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样,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文章的开头一段写了皇帝喜爱新装的程度:“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为了了解一下织布的进展情况,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就是这个“诚实”的老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扯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最高统治者,这位嗜新装成癖的昏君,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在平铺直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那支辛辣的笔杆,多么痛快淋漓地吐露着他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鄙夷。琢磨过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注意加粗的字,再结合“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这句话,我想你会哑然失笑的。 (5)心理活动描写的运用。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2.重点精讲 本文的中心思想并不像故事内容那样浅显易懂,作者经过精巧的构思,幽默、生动、夸张的描述,想要借这篇童话表达的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甚至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两个问题: a.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像,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尽情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 b.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瑕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大臣,这样的人民,作者也是想借这一主题,来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不尽人意之处。在笑过思过之后,我们每个人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就是皇帝身旁的大臣该怎么办?我们能说实话吗?想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皇帝、大臣一样虚伪,不敢说真话?我们身上是否也有一件“皇帝的新衣”?我们应如何去面对自己呢? 3.难点精讲 人物形象 童话中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就是因为他们的活灵活现,才有了深刻的主题。 那么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a.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b.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c.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d.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那又应怎样评价骗子呢(可以多角度)?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学习方法指导】 一、本文是一篇充满天才想像能力的童话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本文时,掌握故事大意的同时,抓住一些关于皇帝、老大臣以及两个骗子等的被骗行为和行骗的细节,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复述课文,这是对于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语言特点,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好方法。在这我教你几招复述的方法。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要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结合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 对于这篇文章,我提供给你几条复述的纲目,自己组织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复述出来。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二、这篇文章人物较多,对话较为丰富,而且人物的语言富有特色,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着重体会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感受,语气的运用要符合人物的本质特征。要把作品中所含的讽刺嘲讽的意味读出来。你甚至还可以组织同学搞一个课本剧的演出,相信效果一定会不错的。 三、这篇童话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但我们不能浮而不实、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意深入理解,要仔细玩味课文,含蓄的语句要领会其深层含义,精彩的语句要揣摩其用笔的精妙。 四、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的基本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进行续写。这既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也能够加深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知识拓展】 《皇帝的新装》所依据的西班牙民间故事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索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是织布的能工巧匠。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只要他有一个世人公认的父亲,他又真是这个父亲的儿子。但谁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亲的儿子,那他就看不见。这使国王大为喜欢,因为他以为借着这种纺织品的帮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这样,他便能调整王国中的许多事情。因为在摩尔如果他们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便不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产。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三人告诉国王,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这使国王非常高兴。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不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 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更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故事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看不见衣服,安徒生把它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后面的两处改动,加强了童话细节描写的典型性。总的说来,《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些改动,使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化,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所以直到现在,人们批判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往往还要引用那个没有穿什么衣服,还自以为穿得很漂亮的皇帝的愚笨相来作比喻。 从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到《皇帝的新装》,不难发现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像,精心进行了再创作。单从上述三处改动,也可见出安徒生在创作上的一番匠心。 【课内问题指导】 一、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培养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语句和概括内容要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第1小题可先勾画出在“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语言和表现,然后再概括。第2小题在第1小题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概括。 参考答案:第1题参考“重点精讲”;第2题,“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设题意图:从课文里有关皇帝的语句中,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第1小题的句子,点出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是故事的引子。第2小题从上下文中寻求答案。第3小题,皇帝的心理活动,依然是虚荣的继续。 参考答案: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具体行动”,可去推求、想像。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设题意图: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以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解题思路:第1题第一问重点说说自己选择做法的制约因素。第二问,可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说真的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第2题可从骗子的动机和客观效果上分析认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