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精品备课:蜡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13:06:5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学习导引】

上个世纪前半叶,整个世界笼罩着法西斯的阴云,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同时,欧洲战场上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大厮杀,反法西斯的人们,同仇敌忾,与纳粹展开殊死搏斗,西蒙诺夫的《蜡烛》为我们展现一幕感人的场面: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位在炮火中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掩埋好,并将自己结婚的喜烛插在那位战士的坟头,细心呵护,那份情俨然血肉凝成的母子情。仔细阅读本文,你不仅会被这份情打动,你还会学到安排记叙顺序以及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自然,惨烈的战斗场面会令你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

 

【学习目标】

1.学习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2.探讨在和平年代,如何看待战争。

3.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传神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一句话没有说,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老妇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如何通过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怎样的主题?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在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写法精讲

作者选取了一个极为感人的题材进行创作,在叙述过程中对这些感人因素着力描写,并突出蜡烛,突出烛光。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正因为看到了法西斯的无道,使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本文语言朴实,没有过多的抒情与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景物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特别是战场炮火的猛烈和老妇人的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本文构思也十分巧妙,既有战争的血雨腥风的写实,又有烛光映照的浪漫气氛,极具美感。

3.难点精讲

文中结尾两句话的含义以及烛光的含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问题全解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再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学习方法指导】

巧辨“即”与“既”

书面文字中,“既”“即”易混用。其实,此二字在表达的意思及使用方法上均不相同。

“即”读“”,“既”读“”。“即”有就是、靠近、接近、立刻、马上的意思;“既”只表示已经、原因等意。“即”可作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连词,示其前后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既”主要作连词,示并列关系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也表示原因,表推论关系。例如:

即:招之即来  一触即发  即刻  非此即彼  即日  即兴  若即若离

既:既成事实  既往不咎  既来之  既而  既高又大

 

【拓展训练】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5),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十部战地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