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7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8 20:28:31  文章录入:zhaohongxia  责任编辑:蓝星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岳阳楼记

备课时间

 

主备人

上课时间

 

 

 

 

教学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背诵全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研讨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习时,还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朗读和背诵全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

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引导、点拨、

自主探究

 

教学媒体

 

电脑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及 设 计 意 图

 

学 生 活 动

 

 

 

 

 

 

 

 

 

 

 

 

 

 

 

 

 

 

 

 

 

 

 

 

 

 

 

 

 

 

 

 

 

 

 

 

 

 

 

 

 

 

 

 

 

 

 

 

 

课前

导入

 

 

 

 

 

 

 

整体

感知

 

翻译

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

巩固

导入

 

把握

 

文意。

 

 

 

 

 

 

 

 

 

 

 

 

 

 

 

 

 

品味

赏析

 

 

 

 

 

 

 

 

 

 

 

 

 

 

 

 

 

 

 

 

 

 

 

 

 

 

 

 

 

 

 

 

 

 

 

 

 

 

 

 

 

 

 

 

 

 

 

 

 

 

 

 

 

 

 

 

 

 

 

 

 

 

 

 

 

 

 

 

 

 

 

 

 

总结

全文。

 

 

 

 

 

 

 

布置

作业

 

第一课时

1.作家作品简介。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2.
解题。
三、正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
请学生串讲课文。
归纳重点内容:1. 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
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
虚词。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2、听写单字、翻译。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1.
朗读课文。
2.
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
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
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
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
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明确: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
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
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
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
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
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明确: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一课一练。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汇报预习情况

 

 

 

 

 

 

圈出生字、生词

划分节奏

 

 

学生逐句读、译。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

并做归纳整理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讨论归纳

 

 

再读课文

概括归纳

 

 

 

 

 

 

合作研讨

找句子

有感情的朗读

 

 

 

 

 

小组合作研讨

 

 

 

 

 

 

找句子

读一读

 

 

 

 

 

 

 

齐声朗读

 

 

 

 

 

 

阅读文中写景的小句

 

 

 

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记

天天
      
下下 写景:
       
之之 抒情:
 
忧乐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课后反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