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  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背景·导入  
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 激发学习兴趣;  2、 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  感知·定向  
1、 范读课文;  2、 明确学习重点:  细节描写  朗读训练  思想意义  3、 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  注意字词读音;  整体感知全诗。 1、 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  2、 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  
1、 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  2、 提问:  “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  3、 引导想象:  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  诗人当时的模样。 1、 学生朗读;  2、 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 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 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  2、 第二节写什么?  3、 “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  4、 评价诗人的“叹息”。 1、 朗读;  2、 概括:“群童抱茅”  3、 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  群童不明苦衷;  黎民生活困苦。  抓住诗人之“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突破难点。  1、 范读第三小节。  2、 字词辅导:  俄顷、向、黑  布衾、恶卧、彻  3、 提问:  “铁”换成“石”行不行?“长夜”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一小节写什么? 1、 参照注释理解字词;  2、 答问:  “铁”字说明被子的硬、冷、脏,且押韵;   双关:既指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3、齐读这一小节;概括:“长夜沾湿” 本节难理解词语较多,且又富有表现力,是以把它们作为使学生理解诗人长夜难眠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基础知识的教学。  1、 提问:为何还要写第四小节?  2、 分析:本节大意;       展示同一题旨的诗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万里裘,裹盖四周垠。天下无饥寒,温暖皆如春。”……       评价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3、提问:第四小节怎样概括? 1、 答问: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他人,深化了主题,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2、 齐读这一小节;  3、 概括:“推己及人” 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情感,并将教学导向深入,提升“这一节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激活学生的潜在探究热情,为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做铺垫。  四整合·小结  
1、 设疑:  第四小节的用韵、诗句的长短、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 小结:  歌行体的特点;思想意义。 思考、答问:   第一小节押“ao”韵,后三节换韵;前三节以七言为主,第四节变为长句;前三节叙述,第四节抒情。 分析后进行整合,使学生了解文体常识并对全诗产生完整的印象。  五、  巩  固  ·  延  伸 1、 课内练习:  选出一处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并说说好在哪儿。  2课外作业上:     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读过哪些?搜集其中的名句,加以整理,并在课下与同学交流。     将这首诗改写成文。 1、答问; 
  2、课外作业建议分组完成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1、 巩固、拓展;  2、 试图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飞跃。 
 
 
  备课小结:  诗歌的教学,注重的是在诵读中品味理解,因而备课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的指导与训练;而如何使学生由课内走课外,使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考试形势的要求,受“研究性学习”的启发,设计了一些相关环节,虽有“效颦”之嫌,但还是想以此作一点尝试。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秋风破屋  如闻其声  风     如感其形  二、群童抱茅  天公毁屋 叙  叹    群童顽皮        黎民困苦 事 
  三、夜雨沾湿                    布衾似铁  苦    屋漏床湿        长夜难眠 
  四、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抒  忧            心怀天下 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