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爱莲说》教案设计19 |
作者:tmings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0 23:42:02 文章录入:tmings 责任编辑:蓝星 |
|
中 生 趣 文 中 蕴 情 ———— 美 文 欣 赏 爱 莲 说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 君子——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 ,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 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 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朗读要点:1读准字音。2用舒缓的语气。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 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 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 衬托 正衬 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