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 >> 八上一单元 >> 教案正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7
        ★★★
【字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7
作者:未知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叙事简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夹叙夹议及表达准确的特点。

  二、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三、了解新闻的要求和结构特点。

  四、字、词知识:芜(wǔ) 荻(dí 要塞(sài) 业已 锐不可当(dāng) 溃退 雄师

教学设想

  一、通过阅读“预习揭示”,了解关于新闻的要求和特点,运用评点的方式,研究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体会表达准确这一点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阅读“理解·分析”一、二和“揣摩·运用“三,了解新闻的要求和特点。

  (一)板书课题:新闻两篇。

  (二)问:什么是新闻?它有哪些特点和要求?

  让学生阅读与“理解·分析”和“揣摩·运用”的有关部分,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时,要他们画出有关表述的语句并圈点词语。

  “新闻(也叫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二、讲: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通讯稿。请大家在学习时,注意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有什么特点。

  (一)指导读懂注解,了解这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背景。指定一学生读注解。释疑。战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奄奄一息:气息微弱,只剩一口气。巢穴:鸟兽藏身的地方。覆灭:全部被消灭。

  要求学生概括这条注释说的3层意思:①本文的出处;②有关的背景材料;③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讨论本文的标题。

  从分析句子成分入手,体会标题如何提示了报道的要点:主语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谓语部分“横渡长江”,分别告诉了读者这则报道的对象及数量、报道的事件及特点。

  (三)讨论导语的特点。

  1 讲解括号内的一段文字。

  这是“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的时间)。要求学生联系主体部分的内容(渡江战役的时间)体会新闻要求“及时”的特点。

  2 问:这段导语如何概括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这一事实?包括了哪些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横渡长江”,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结果。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3 齐读导语,加深体会。

  (四)讨论主题部分如何展开对这一事件的叙述。

  1 提示:注意作者如何有层次地把发生在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的渡江战役叙述清楚的,又如何做到中心突出、表达准确的。要求跟着老师的讲读边思考边评点。

  2 讲读、评点(用方括号表示)。

  西起九江(不含)[括号内的说明体现了准确的要求],东至江阴[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均是[“都是”,本文中多次使用文言词语,以增强报道的严肃、庄重的气氛]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具体交待渡江的区域]

  板书:主体:交待渡江区域

  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防线][先叙中路军渡江情况。其因“首先突破”,“突破”,军事术语,表现了中路军首先发起攻击,而且写出了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交代到达的地点,也反映了战绩],24小时内即[就,文言副词]已渡过30万人[再写战斗之神速 ,也交待了中路军的人数,为“百万大军”做注]。[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先叙中路军。关于中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简略,因为前一天已发过一则短讯,专门有过报道,故这儿不必详述]。

  板书:中路军首战告捷(略)

  21日下午五时起[时间],我西路军[再述西路军]开始渡江[继中路军“首先突破”之后],地点在九江、安庆段[地段、地点]。至发电时止[时间的交待十分明确,毫不含糊其辞,这也是“准确”的要求的体现],该路35万[西路军人数]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已渡未渡,数字明确],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之”,指示代词]的广大南岸阵地[“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我西路军当面之敌[正面的敌人]亦[同也]纷纷溃退[“溃”,洪水冲决堤岸,引申为“散乱”。“溃退”指敌军一触即溃、四散逃窜的败状],毫无斗志[“纷纷”“毫无”写出敌军的士气十分低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甚为”,很是。“微弱”,照应了“纷纷”“毫无”]。[至此叙完了西路军的情况,详写,有力地表现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军威。]

  板书:西路军所向披靡(详)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辨音,当(dāng)。“当”者“对着、面对”引申为“挡住”。“不可当”即不能抵挡。仍念第一声,并非通假字。这儿借刀枪锋刃的尖锐来形容我军攻势之猛烈,所向无敌][先分析我方原因];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第[这是总提敌方原因,下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原指气体排出,这儿指泄了士气,失去信心和干劲。这正是军无斗志的原因]。[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板书:议论原因。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即21日],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并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我东路35万大军[加上中、西两路,共计“百万”之众,数字准确无误,并非虚张之词]与西路同日同时[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表明指挥准确无误,真是料敌如神,战绩不言而喻]。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明确,真实性强],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东路十分神速]。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了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并非“十分”顽强,因为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厌战情况是共同的],然[文言转折连词,迅即转入战况的叙述,不再过多地去渲染敌军之抵抗如何顽强]在21日下午到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是“整天激战”,可见其“顽强”],我已歼灭(即消灭)及击溃[即打散]一切抵抗之敌[回应上文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是东路军战果之一],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战果之二],并控制江阴要塞[战果之三,南京江阴段防线已被彻底摧毁,并转入我军手中],封锁长江[战果之四]。我军前锋,业已[“业”即“已”,“业已”是同义合成词,如说“业经”等,多用于公文,也增加了这篇报道庄重宣告的色彩]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战果之五]。

  板书:东路军战绩辉煌(较详)

  (五)板书设计(提要):

  新闻两篇:组成成分:标题 导语 主体

  特 点:及时 准确 

  (六)总结归纳(让学生先议论后由教师归纳):

  1 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 材料的组织与处理:采取了分路叙述的方法,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先叙中路,再叙西、东两路。在详略的处理上以西路为详,因其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最能有力地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又较详细地叙述东路的激战情况及赫赫战功,进一步突出我军的斗志和力量。

  3 本文语言特点是措词准确、文白相间。

  “揣摩·运用”三告诉我们:新闻是用事实讲话,内容必须真实,要如实地反映情况。这篇新闻,从时间、地点、人数的交代来看都是确凿有据、毫不含糊的,而从对整个事件叙述来看,措词又是十分准确的。以对东路军战果的叙述为例,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因为这篇报道不是一则普通的消息,而是具有庄严的文告的性质,就要求语言简洁、庄重。作者采用了文白相间(板书)的表达方式,多处采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读起来显得严肃、庄重。我们试读一下,要很好地体现这一语言风格,要像当年的电台播音员那样,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同时注意读出导语和主体,以及主体部分的层次。

  (七)齐读全文,适当予以指导。

  三、布置作业:

  1 熟读体文。

  2 预习第二篇新闻,要求自己借 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基本上扫除文字障碍,并试着比较两篇新闻在写法上的异同。

3A Disk网络硬盘